耻居王后的解释
形容一个人因受辱而不得不屈居于别人之下,常用来表达一种无奈和屈辱的心情。
出处
1.
《新唐书·文艺传上·王勃》:“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2.
出自《史记·屈原列传》,原句为'屈原既黜,怀王使使令屈原去王后',后演变为成语。寓意
提醒人们在面对屈辱时要保持尊严和勇气,寻找机会扭转局面。
列子
1.
在竞争中失败后,他只能耻居王后,默默地接受现实。2.
由于种种原因,她不得不耻居王后,忍受着内心的屈辱。3.
面对强势的对手,他只能耻居王后,寻找新的机会。4.
在家庭内部的权力斗争中,他最终耻居王后,失去了话语权。5.
被排挤出领导层后,他只能耻居王后,继续在基层工作。6.
河岳精灵绝代夸,~论诗家。 ★清金农《游午亭山邨陈文贞公居里》诗耻居王后的翻译
德语
in Schande leben
日语
屈辱の地位に甘んじる
法语
vivre dans la honte
英语
live in disgrace
耻居王后的字意分解
chǐ
1:(形声。从心,耳声。本义:耻辱,可耻的事情)。
2:同本义(因声誉受损害而至的内心羞愧)。
3:羞愧。
4:羞辱;侮辱。
jū
1:(象形。金文字形,是“踞”的本字,象人曲胫蹲踞形。本义:蹲着)。
2:同本义
3:居住。
4:坐。
5:处在,处于。
6:积储。
7:占。
8:治理;安置。
9:停止;休息;止息。
10:傲慢。
11:住所,住宅。
12:平素家居。
wáng
1:(会意。本作“士”,是能独立任事的人,后加一横,表示在“士”之上,即人间的最高统治者,而帝 是天上的最高统治者。后“帝”、“王”同步降职,帝成了人间的皇帝,而“王”成了对臣子的最高封爵。本义:天子、君主)。
2:殷周时代对帝王的称呼。
3:春秋时,楚、吴、越等诸侯国国君也开始称“王”,战国时各诸侯国国君普遍称“王”。
4:从秦代开始,天子改称“皇帝”,“王”便成了对贵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即诸侯王。
5:首领;同类中最突出者。
6:中国古代对祖父母的尊称。
7:姓。
wàng
1: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
2:作皇帝,称王。
3:胜过。
hòu
1:(会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按从坐人,从口,与君同意。本义:君主,帝王)。
2:同本义。
3:帝王的妻子。
4:古代指列国诸侯。
5:古代对长官、郡守或将领的尊称。
6:指后土。对大地的尊称。
7:(会意。金文,从“彳”(chì),表示与走路有关,从“幺”(yāo,小),从“攵”(suī),是“足”的反写,有“行路迟缓”的意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幺者小也,小而行迟,后可知矣。”本义:迟到,走在后。
8:同本义。
9:承继。
10:后代,子孙。
11:次序在后。
12:时间较迟或较晚。与“先”相对。
13:后面,位置在后。

耻居王后,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chǐ jū wáng hòu)。abcd式组合,耻居王后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因受辱而不得不屈居于别人之下,常用来表达一种无奈和屈辱的心情。 提醒人们在面对屈辱时要保持尊严和勇气,寻找机会扭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