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解释
比喻由于对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或由于主观成见,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出处
1.
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
出自北宋苏轼的《题西林壁》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寓意
提醒人们要跳出局外,避免主观偏见,以全面了解事物的真相。
列子
1.
他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所以常常不识庐山真面目。2.
在激烈的辩论中,大家各持己见,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3.
小李因为对新环境的不了解,所以对公司的运作不识庐山真面目。4.
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对市场行情不识庐山真面目。5.
因为缺乏经验,小张对项目的复杂性不识庐山真面目。6.
革命家,终会在大风大浪中,辨明方向,分清歧路;怎能够--只见长江滚滚来,~! ★郭小川《万里长江横渡》诗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翻译
德语
die wahre Natur der Dinge nicht erkennen
日语
庐山の真面目を見失う
法语
ne pas voir la véritable nature des choses
英语
fail to see the true nature of things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字意分解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shí
1:(形声。从言。戠(zhí)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
2:同本义。
3:认识。
4:赏识。
5:感觉;识别;辨别。
6:见识;知识。
7:相知的朋友。
8:思想或意识。
9:刚才。
10:姓。
zhì
1:旗帜
2: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3:标记。
4:加上标记
5:记住。
lú
1:(形声。从广(yǎn),廬声。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本义:特指田中看守庄稼的小屋)。
2:同本义。
3:亦泛指简陋居室。
4:古代沿途迎候宾客的房舍。
5:古代官员值宿所住的房舍。
6:古州名 。故址在今安徽省合肥市一带。
7:矛戟等兵器的柄。
8:寄住。
shān
1:(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2:同本义。
3:形状像山的东西。
4:特指“五岳”。
5:指酒肆的楼上。
6:粗俗。
7:姓。

不识庐山真面目,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abcd式组合,不识庐山真面目意思是:比喻由于对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或由于主观成见,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提醒人们要跳出局外,避免主观偏见,以全面了解事物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