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并包的解释
形容能够包容和接纳不同的事物或观点,体现宽容大度的品质。
出处
1.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故驰骛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2.
出自《论语·子张》:'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后人引申为兼容并包。寓意
强调包容和接纳的精神,倡导开放和多元化的态度。
列子
1.
这个社区活动兼容并包,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居民参与。2.
他的演讲内容兼容并包,涵盖了多个领域的知识。3.
这个博物馆的展览兼容并包,从古代到现代的艺术作品都有。4.
这个课程设计兼容并包,适合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5.
这个俱乐部兼容并包,欢迎各种兴趣爱好的成员加入。6.
贫僧岂不知,圣贤学问,~,释氏左道旁门,难于抗衡。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二回兼容并包的翻译
德语
inklusiv und anpassungsfähig
日语
包括的かつ包容的
法语
inclusif et accommodant
英语
inclusive and accommodating
兼容并包的字意分解
jiān
1:(会意。小篆字形,从又(手),从秝(lì)。字形象一手持两棵庄稼。本义: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
2: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务或若干方面。
3:合并,由部分合成整体。
4:并吞;兼并。
5:倍,加倍。
6:重复;累积。
7:尽;竭尽。
8:同,连同。
9:全部;整个。
10:表示另一方面,可译为“还”、“同时”、“再加上”之类。
11:又。
róng
1:(会意兼形声。小徐本“从宀,谷(gǔ)。”大徐本看作会意。“宀”是房屋,“谷”是空虚的山洼,都有盛受的意思。本义:容纳)。
2:同本义。
3:宽容。
4:允许,许可。
5:收留。
6:应当。
7:等待,待。
8:需要。
9:假借为“用”。使用。
10:仪容;容貌,容颜(容貌神色)。
11:模式,样式。
12:法则,规律。
13:礼仪;礼法。
14:一种佩饰用的刀。
15:古州名 。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邻接广东省。汉属合浦县,晋初置荡昌县,属合浦郡,梁改为阴石县,并置阴石郡,陈改为奉化县,隋改为普宁县,宋为容州,元为容州路,后降为州,明改为容县,属梧州府。
16:常绿乔木。
17:适宜,合宜。
18:表示反问。难道;岂。
19:姓。
bīng
1:古地名。并州。
2:相传禹治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并州为九州之一,其地在今河北保定、正定和山西大同、太原一带。沿用为太原的别称。
3:汉置并州,其地在今内蒙古、山西(大部)、河北(一部)。东汉时并入冀州。三国魏复置。其地在今山西汾水中游。
bìng
1:(会意。《说文》:“从二立。”金文字形,为二人并立之形。本义:并行,并列)。
2:同本义。
3:合并(由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结合一起)。
4:兼并;并吞。
5:具备。
6:排除。
7:相同。
8:全,全都。
9:一起;一齐;同时。
10:并且,连。
11:和,以及。
bāo
1:(会意。小篆字形,外边是“勹”。中间是个“巳”(sì)字,“象子未成形”。“勹”就是“包”的本字。本义:裹)。
2:用纸、布等裹东西。
3:包含,包容。里面含有。
4:包围。四面围住。
5:保证,担保。
6:约定专用。
7:包装好的一堆单件。
8:姓。

兼容并包,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jiān róng bìng bāo)。abac式组合,兼容并包意思是:形容能够包容和接纳不同的事物或观点,体现宽容大度的品质。 强调包容和接纳的精神,倡导开放和多元化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