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能为力 wú néng wèi lì

abcd式
拼音wú néng wèi lì
注音ㄇㄛˊㄋㄥˊㄨㄟˊㄌㄧˋ
繁体無能爲力
感情贬义
近义词
反义词
无能为力的解释
形容无力回天,无法改变或解决某事,表示一种无奈和无助的状态。
出处

1.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此罪至重,微我难解脱,即释迦牟尼亦无能为力也。”

2.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句为“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后人引申为无能为力的意思。
寓意
表达一种面对困难时的无力感,提醒人们在遇到困难时要寻求帮助或调整心态。
列子

1.

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医生们也无能为力,只能尽力安慰病人。

2.

小明在数学考试中遇到难题,绞尽脑汁也无能为力。

3.

面对自然灾害,个人力量显得无能为力,只能依靠集体的力量。

4.

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他常常感到无能为力,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5.

当宠物走失后,主人四处寻找却无能为力,心中充满了无奈。

6.

使兵饷顿竭,忠臣流涕顿足而叹,~,惟有一死以报国,不亦大可哀乎?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八·史阁部书》

无能为力的翻译
德语
ohnmächtig
日语
無力
法语
impuissant
英语
helpless
无能为力的字意分解
1:“南无”(nāmó):佛教用语,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
1:(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2:同本义。
3: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4:没有,跟“有”相对。
5:不,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
6: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7:未,不曾,没。
8:不必,不值得。
9:
10:表示不定指的人、事物、时间、处所等。
11:连接词组或分句,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都是如此,相当于“不论”、“无论”。
12:用在句首,无义。
13: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néng
1:(象形。金文作字形象熊形。本义:熊)。
2:传说中的一种像熊的兽。
3:才能,能力。
4:有才能的人。
5:又。
6:形状。
7:能够,主、客条件具备,会作,会做,会完成。
8:会;善于。
9:友好,亲善;和睦。
10:忍受。
11:表示指示或程度,相当于“如此”、“这样”。
wéi
1:(爲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
2:假借为“伪”。做,作,干,搞。
3:制作;创作。
4:治理。
5:变成,成为。
6:是。
7:学习,研究。
8:种植;营作。
9:使。
10:以为;认为。
11:被 ——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12:于,在 ——表示时间或处所。
13:和 ——表示并列关系。
14:则,就 ——表示承接关系。
15:如,若 ——表示假设关系。
16:或,抑 ——表示选择关系。
17:的,之 ——用于名词性偏正结构中。
18:宾语前置的标志。
19:用于句尾,表示感叹。
20:姓。
wèi
1:(爲字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下象形。古文象两母猴相对形)。
2:帮助;佑助。
3:言说;告诉。
4:因为,由于。
5:替,给。
6:为了。
7:表示动作行为所向,可译为“向”、“对”、“朝”。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2:同本义。
3:力量。
4:能力。
5:威力;权势。
6:劳役;仆役。
7:本指制法成治之功,后泛指功劳。
8:兵士。
9:勤;致力,努力;从事于。
10:役使。
11:尽力,竭力。
12:姓。

无能为力,常用汉语成语,读音是(wú néng wèi lì)。abcd式组合,无能为力意思是:形容无力回天,无法改变或解决某事,表示一种无奈和无助的状态。 表达一种面对困难时的无力感,提醒人们在遇到困难时要寻求帮助或调整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