笞杖徒流的解释
笞、杖、徒、流是古代的四种刑罚,分别指轻打、重打、流放、发配到边疆服役。这四个字合在一起形容罪行轻重不一,象征受到多种惩罚。
出处
1.
元·乔孟符《金钱记》第三折:“本是些风花雪月,都做了笞杖徒流。”2.
源自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刑罚制度,具体出处不详。寓意
强调罪行严重,受到多种惩罚,警示人们要遵守法律。
列子
1.
小偷因为多次作案,最终被判处笞杖徒流的刑罚。2.
他犯了多项罪行,法官决定对他施以笞杖徒流的处罚。3.
古代的罪犯如果犯了多种罪行,可能会被判处笞杖徒流。4.
小说中的反派角色因为罪行累累,被判处笞杖徒流。5.
历史记载中,某些官员因为贪污受贿而被判处笞杖徒流。笞杖徒流的翻译
德语
Prügelstrafe, Stockschläge, Verbannung und Zwangsarbeit
日语
笞刑、杖刑、徒刑、流刑
法语
flagellation, coups de bâton, exil, et travaux forcés
英语
flogging, beating, exile, and penal servitude
笞杖徒流的字意分解
chī
1:(形声。从竹,台声。本义:用竹板、荆条击) 用鞭、杖、竹板抽打。
zhàng
1:(形声。从木,丈声。本义:执;持)。
2:同本义。
3:凭倚;依靠。
4:用棍子打;拷打 。自隋开皇新律始定为五刑(笞、杖、徒、流、死)之一。用大荆条、大竹板或棍棒抽击人的背、臀或腿部。
5:拄着。
6:手杖(走路时手里拄着的棍子,俗称“拐杖”)。
7:泛指棍棒或棒状物。
tú
1:(形声。从辵(chuò),土声。本义:步行) 同本义。
2: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3:徒党,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
4:服徭役的人。
5:门徒,弟子。
6:奴仆。
7:独,仅仅。
8:徒然,枉然。
9:姓。
liú
1:(会意。本义:水流动)。
2:同本义。
3:顺水漂流。
4:漂没;移动不定;流浪。
5:传布;扩散。
6:放逐,流放,古代五刑之一。
7:停留,停止。
8:求取。
9:河川;江河的流水。
10:流派;派别。
11:品类;等级。

笞杖徒流,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chī zhàng tú liú)。abcd式组合,笞杖徒流意思是:笞、杖、徒、流是古代的四种刑罚,分别指轻打、重打、流放、发配到边疆服役。这四个字合在一起形容罪行轻重不一,象征受到多种惩罚。 强调罪行严重,受到多种惩罚,警示人们要遵守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