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不食儿 hǔ bù shí ér

abac式
拼音hǔ bù shí ér
注音ㄏㄨˋㄅㄨˋㄙˋㄦˊ
繁体虎不食兒
感情褒义
近义词
反义词
虎不食儿的解释
比喻父母不会伤害自己的孩子,形容父母对子女的爱护和不忍心责罚。
出处

1.

清·崔灏《通俗编·兽畜·虎不食儿》:“饿虎不食儿,人无骨肉恩。”

2.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原文为“虎不食儿,母不弃子”。
寓意
强调父母对子女的深厚感情和不忍心责罚的爱护。
列子

1.

尽管孩子犯了错,妈妈还是虎不食儿,不忍心责罚他。

2.

父亲虽然严厉,但最终还是虎不食儿,原谅了儿子的过失。

3.

在孩子生病时,父母表现出虎不食儿的关爱,细心照顾。

4.

即使孩子调皮捣蛋,爷爷奶奶依然虎不食儿,宠爱有加。

5.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总是虎不食儿,竭尽全力帮助他。

6.

大家都知道~,你却忍心伤害自己的亲生儿子。

虎不食儿的翻译
德语
Ein Tiger frisst seine Jungen nicht
日语
虎は子を食わない
法语
Un tigre ne mange pas ses petits
英语
A tiger does not eat its cubs
虎不食儿的字意分解
1:(象形。金文字形象以虎牙、虎纹为特征的虎形。本义:老虎)。
2:同本义 ,亚洲产的一种大型食肉类哺乳动物(Panthera tigris),在黄褐色的毛皮上有黑色横纹,尾长而无簇毛,有黑圈,下体大部白色,无鬣,典型的体形比狮子略大。
3:比喻残酷凶暴。
4:姓。
1:[方言] 虎不拉:比喜鹊稍大的一种鸟,性猛善鸣。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shí
1:(会意。从饣皂,饣声。本义:饭,饭食)。
2:同本义。
3:粮食。
4:食物的通称。
5:食禄,俸禄。
6:食墨亦简作“食”。龟卜的术语。古代龟卜兆与墨画重合叫“食墨”,为吉兆。
7:亏损
8:特指日蚀或月蚀。
9:吃。
10:靠着吃饭;赖以为生。引申为依赖、依靠。
11:享受;受。
12:垦耕。
13:背弃。
14:接受,采纳。
15:祭献,享祀。
1:拿东西给人吃
2:饲养 ;喂养;供养。
3:宴请。
1:——用于人名的字。如汉代的郦食其、审食其。
ér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2:同本义。
3:父母对儿子的称呼。
4:我。
5:子女对父母的自称。
6:古代年轻女子的自称。
7:弟对兄的自称。
8:自己的 用于古代妇女称自己丈夫。
9:儿化。汉语后缀的“儿”不自成音节,而和前面一个音节合在一起构成带卷舌韵母r的音节。
10:多用作名词后缀 表示小。如:盆儿;棍儿;小猫儿;小车儿 表示词性变化。动词名词化,如:唱儿;逗笑儿。形容词名词化,如:亮儿;零碎儿 表示具体事物抽象化。如:口儿;门儿;根儿 表示词义变化。如:白面儿(海洛因);老家儿(对人称自己或别人的父母)。
11:形容词后缀。如邵雍《首尾吟》:“天听虽高只些子,人情想去没多儿。”。

虎不食儿,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hǔ bù shí ér)。abac式组合,虎不食儿意思是:比喻父母不会伤害自己的孩子,形容父母对子女的爱护和不忍心责罚。 强调父母对子女的深厚感情和不忍心责罚的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