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不容缓 kè bù róng huǎn

abcd式
拼音kè bù róng huǎn
注音ㄎㄜˋㄅㄨˋㄖㄨㄥˊㄏㄨㄢˇ
繁体刻不容緩
感情中性
近义词
反义词
刻不容缓的解释
形容事情紧急,刻不容缓,需立即处理或行动。
出处

1.

宋·周密《齐东野语》:“帝王即位,即是好日,兼官历又吉,何疑?事不容缓。”

2.

出自《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二年》:'今不速定,恐为后患,事机不容缓。'
寓意
强调事情的紧急性和处理的及时性,提醒人们在紧急情况下要迅速行动。
列子

1.

发现煤气泄漏后,刻不容缓地关闭阀门。

2.

看到孩子突然发高烧,父母刻不容缓地带他去医院。

3.

大雨将至,刻不容缓地收起晾晒的衣物。

4.

比赛即将开始,刻不容缓地做好热身准备。

5.

发现家中失火,刻不容缓地拨打119求救。

6.

胎前产后以及难产各症,不独~,并且两命攸关。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回

刻不容缓的翻译
德语
dringend und drängend
日语
急を要する
法语
urgent et pressant
英语
urgent and pressing
刻不容缓的字意分解
1:(形声。从刀,亥声。本义:雕刻,在木头上雕刻)。
2:同本义。
3:又。
4:泛指在各种材料上的雕刻。
5:绘画;修饰。
6:限定。
7:伤害。
8:铭记。
9:时间单位,一小时的四分之一。
10:刻薄;苛刻。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róng
1:(会意兼形声。小徐本“从宀,谷(gǔ)。”大徐本看作会意。“宀”是房屋,“谷”是空虚的山洼,都有盛受的意思。本义:容纳)。
2:同本义。
3:宽容。
4:允许,许可。
5:收留。
6:应当。
7:等待,待。
8:需要。
9:假借为“用”。使用。
10:仪容;容貌,容颜(容貌神色)。
11:模式,样式。
12:法则,规律。
13:礼仪;礼法。
14:一种佩饰用的刀。
15:古州名 。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邻接广东省。汉属合浦县,晋初置荡昌县,属合浦郡,梁改为阴石县,并置阴石郡,陈改为奉化县,隋改为普宁县,宋为容州,元为容州路,后降为州,明改为容县,属梧州府。
16:常绿乔木。
17:适宜,合宜。
18:表示反问。难道;岂。
19:姓。
huǎn
1:(形声。从糸(mì),爰(yuán)声。本义:宽松;宽大)。
2:慢;不急迫。与“急”相对。
3:延期,延迟。

刻不容缓,常用汉语成语,读音是(kè bù róng huǎn)。abcd式组合,刻不容缓意思是:形容事情紧急,刻不容缓,需立即处理或行动。 强调事情的紧急性和处理的及时性,提醒人们在紧急情况下要迅速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