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恩不望报的解释
施恩不望报指的是给予恩惠而不期望得到回报,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出处
1.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十回:“惟其如此,愈见君夫妇盛德仁心、施恩不望报之君子也。”2.
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季布为河东守,以勇气闻於诸侯。……季布以勇显,施恩不望报。'寓意
倡导无私奉献的精神,强调做好事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
列子
1.
他总是默默地帮助他人,从不期望得到回报,真正做到了施恩不望报。2.
在社区里,有一位老人总是无私地帮助邻居,从不求回报,真是施恩不望报。3.
她在慈善活动中捐款无数,从来不求名利,体现了施恩不望报的精神。4.
小明帮助同学补习功课,从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体现了施恩不望报的品质。5.
在公益活动中,他总是积极参与,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真正做到了施恩不望报。施恩不望报的翻译
德语
ohne Gegenleistung geben
日语
恩を施して報いを望まない
法语
donner sans attendre de retour
英语
give without expecting anything in return
施恩不望报的字意分解
shī
1:(形声。从(yǎn),也声。本指旗帜)。
2:旗飘动。
3:假借为“吔”。给,给予。引申为施舍。
4:设置;安放。
5:施行;实行;推行。
6:散布;铺陈。
7:加;施加。
8:判罪。
9:陈尸示众。
10:用;运用。
11:恩惠,仁慈。
12:旄羽珥,旗竿头上缀饰物。
13:姓。施琅Shī Láng (1621—1696) 中国清朝时将领,福建晋江人。字尊侯,号琢公。初为郑芝龙部将,降清后任水师提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攻灭台湾的郑氏政权。他建议在台湾驻兵屯守,以备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为清政府所采纳。封靖海侯。
ēn
1:(形声。从心,因声。本义:恩惠)。
2:同本义。
3:又。
4:情谊。
5:恩爱,亲爱。
6:恩赐,加恩。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wàng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tǐng)。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
2:同本义。
3:遥祭,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日月、星辰。
4:希望,期望。
5:看望。
6:比较。
7:怨恨,责怪。
8:接近。
9:名望。
10:希望;盼望。
11:望日,夏历每月十五,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
12:边际。
13:仪容。
14:有名的人。
15:窗口。
16:唐代行政区划的等级之一。

施恩不望报,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shī ēn bù wàng bào)。abcd式组合,施恩不望报意思是:施恩不望报指的是给予恩惠而不期望得到回报,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倡导无私奉献的精神,强调做好事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