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不遮体 yī bù zhē tǐ

abcd式
拼音yī bù zhē tǐ
注音ㄧㄅㄨˋㄓㄜㄊㄧˇ
繁体衣不遮體
感情贬义
近义词
反义词
衣不遮体的解释
形容衣服破旧或不够穿,无法遮盖身体。常用来描述贫穷或生活困顿的状态。
出处

1.

清·石玉昆《小五义》第96回:“后来自己落魄,病在店中,衣不遮体,食不充饥。”

2.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句为“廉颇曰:‘吾衣不重帛,食不重味’”,后演变为‘衣不遮体’。
寓意
反映社会底层的生活困境,提醒人们关注贫困问题。
列子

1.

冬天来了,山区的孩子们衣不遮体,急需社会的帮助。

2.

他失去了工作,生活陷入困境,衣不遮体地过日子。

3.

看到那些衣不遮体的流浪汉,她决定去做志愿者。

4.

灾后重建期间,很多受灾群众衣不遮体,生活艰难。

5.

在那个寒冷的冬天,衣不遮体的乞丐在街头瑟瑟发抖。

6.

乌丙安《民俗学丛话·从“貂禅”谈服饰》:“当人们贫困、~的时候,观赏的意义也就完全丧失了。”

衣不遮体的翻译
德语
in Lumpen
日语
着る物もなく
法语
en haillons
英语
in rags
衣不遮体的字意分解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领口,两旁象袖筒,底下象两襟左右相覆,为上衣形。“衣”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本义:上衣)。
2:同本义。
3:服装的通称。合上衣下裳而言。
1:穿衣。
2:遮盖;包扎。
3:依靠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zhē
1:(形声。从辵(chuò),庶声。本义:阻挡;拦阻)。
2:同本义(使不通过,使中途停止)。
3:掩蔽。
1:(体,会意。从人,从本。古代“体、軆”是两个字,“体”是“劣”,又指粗笨。身体本字是“軆”,形声。从骨,豊(lǐ)声。今简化为“体”。本义:身体)。
2:同本义。
3:手脚、四肢。
4:形体 ;体态。
5:牲体。
6:事物的主要部分。
7:实体。
8:规格;法式。
9:占卜时的兆象。
10:又如;体象(象征)。
11:本性,本质 。
12:准则。
13:文体 。
14:体制。
15:又如:政体;国体。
16:动词的一套屈折形式、表示动作的性质或关于该动作的开始、持续、完成或重复等方面的情况,但不涉及该动作发生的时间——最初用于斯拉夫语言,后来用于其他语言 。
17:如:完成体;进行体。
18:文字的书写形式 。
19:如:草体;楷体;宋体;字体;印刷体。
20:立体。
21:亲身经验;体察。
22: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
23:划分,分解。
24:成形。
25:表现;体现。
26:效法。
27:相承;继承。
28:生长。
29:包含;容纳。
30:体验;实行。
1:亲近的,贴心的。
2:家庭成员个人积蓄的(指财物)。
3:私下里。

衣不遮体,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yī bù zhē tǐ)。abcd式组合,衣不遮体意思是:形容衣服破旧或不够穿,无法遮盖身体。常用来描述贫穷或生活困顿的状态。 反映社会底层的生活困境,提醒人们关注贫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