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触之争的解释
形容因小事而引发的争执或冲突,常指无关紧要的小事引起的争吵。
出处
1.
战国·宋·庄周《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2.
出自《庄子·天下篇》,原意为墨家与儒家关于“触”与“蛮”的争论,后引申为小事引起的争执。寓意
提醒人们要避免因为小事而引发不必要的争执,保持理智和包容。
列子
1.
兄弟俩因为遥控器的使用权发生了蛮触之争,搞得家里鸡犬不宁。2.
同事们因为会议室的座位安排发生了蛮触之争,影响了工作效率。3.
邻居们因为停车位的问题发生了蛮触之争,最后还是通过协商解决。4.
同学们因为谁先使用电脑发生了蛮触之争,结果耽误了大家的学习时间。5.
朋友们因为谁付账发生了蛮触之争,最后决定AA制解决。6.
~,要于兴、观、群、怨,丝毫未有当也。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下卷蛮触之争的翻译
德语
ein Streit um Kleinigkeiten
日语
些細な争い
法语
une querelle de peccadilles
英语
a dispute over trifles
蛮触之争的字意分解
mán
1:(形声。本义:中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旧时也用以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
2:同本义。
chù
1:(形声。从角,蜀声。本义:以角撞物)。
2:用角抵人或物。
3:撞,碰。
4:遇到;遭受。
5:干犯,冒犯。
6:佛家语。与色、声、香、味、法合称“六尘”。
7:姓。
zhī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7: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8:的。
9: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10: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zhēng
1:(会意。金文字形,上为“爪”(手),下为“又”(手),中间表示某一物体,象两人争一样东西。从又,义同。本义:争夺)。
2:同本义。
3:辩论;争论。
4:争胜,争着。
5:争斗。
6:竞争;较量。
7:相差。
8:春秋时鲁国北城护城河名,又为北城门名 。也作“净”。
9:多用于诗、词、曲中,相当于“怎么”。
10:姓。
zhèng
1:“诤”的本字。强谏;规劝。

蛮触之争,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mán chù zhī zhēng)。abcd式组合,蛮触之争意思是:形容因小事而引发的争执或冲突,常指无关紧要的小事引起的争吵。 提醒人们要避免因为小事而引发不必要的争执,保持理智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