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袖而起 fú xiù ér qǐ

abcd式
拼音fú xiù ér qǐ
注音ㄈㄨˊㄒㄧㄡˋㄦˊㄑㄧˇ
繁体拂袖而起
感情中性
近义词
反义词
拂袖而起的解释
形容一种愤怒或不满的情绪,通常是指在愤怒或不满的情绪下,拂动衣袖站起来,表示强烈的情绪反应或决绝的态度。
出处

1.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操先见张松人物猥琐,五分不喜;又闻语言冲撞,遂拂袖而起,转入后堂。”

2.

出自《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拂袖而起,曰:'吾不能与俗同污!''
寓意
表达一种决绝的情绪反应,强调面对不满或愤怒时的坚决态度。
列子

1.

听到朋友背叛自己,他拂袖而起,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2.

在会议上,意见不被采纳,他拂袖而起,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3.

看到对方的无礼行为,她拂袖而起,决定不再与之交往。

4.

当他发现自己被欺骗时,他拂袖而起,愤然离去。

5.

在争论中,他觉得对方完全不讲道理,于是拂袖而起,结束了这场无谓的争吵。

拂袖而起的翻译
德语
den Ärmel schütteln und aufstehen
日语
袖を振って立ち上がる
法语
se lever en secouant sa manche
英语
flick one's sleeve and rise
拂袖而起的字意分解
1:(形声。从手。弗声。本义:拂拭;掸除)。
2:同本义。
3:击。
4:违背;逆。
5:掠过或轻轻擦过。
6:甩动;抖动。
7:除去。
8:从…中拔出来。
9:拂拭的用具。
xiù
1:(古字作褎。形声。从衣,由声。本义:衣袖)。
2:同本义。
3:袖口。
4:藏物于袖中。
ér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7:表示假设关系。
8: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9:你;你的。
10:这样,此。
1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12: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13: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14: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15:如,好象。
néng
1:
2:才能。
3:能够。
1:(形声。从走,己声。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
2:同本义。
3:又。
4:起床。
5:产生;发生。
6:又。
7:开始;开端。
8:又。
9:源起;起因于。
10:起身,动起来,采取行动。
11:起义,起事,闹事。
12:又。
13:隆起,凸起,耸立。
14:又。
15:草拟。
16:使疏松。
17:扶持。
18:取。
19:出身。
20:用在动词后作为补足语,表示动作的向上方向。

拂袖而起,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fú xiù ér qǐ)。abcd式组合,拂袖而起意思是:形容一种愤怒或不满的情绪,通常是指在愤怒或不满的情绪下,拂动衣袖站起来,表示强烈的情绪反应或决绝的态度。 表达一种决绝的情绪反应,强调面对不满或愤怒时的坚决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