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辞而别 bù cí ér bié

abcd式
拼音bù cí ér bié
注音ㄅㄨˋㄘˊㄦˊㄅㄧㄝˊ
繁体不辭而彆
感情贬义
近义词
反义词
不辞而别的解释
指没有告别就离开,通常指的是一种突然或不告而别的行为,常带有消极或不负责任的意味。
出处

1.

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报老爷得知,王粲不辞而别去了。”

2.

出自《汉书·陈胜项籍传》:'项羽不辞而别,引兵渡江'。
寓意
提醒人们在离开时应适当告知他人,以免造成误解或伤害。
列子

1.

他突然不辞而别,让朋友们都感到很意外。

2.

她不辞而别,留下了一大堆未完成的工作。

3.

他不辞而别,消失在人群中,再也没有回来。

4.

小李不辞而别,害得大家都担心他的安危。

5.

她不辞而别,留下了一封短信,说明了离开的原因。

6.

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 ★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

不辞而别的翻译
德语
ohne Abschied zu nehmen gehen
日语
黙って去る
法语
partir sans dire au revoir
英语
leave without saying goodbye
不辞而别的字意分解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1:(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同本义。
3:口供。
4:言辞;文辞。
5:又。
6:特指政令之词。
7:借口,口实。
8: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9:说讲。
10:辞别;告别。
11:推却不受。
12:审讯。
13:遣去。
ér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7:表示假设关系。
8: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9:你;你的。
10:这样,此。
1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12: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13: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14: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15:如,好象。
néng
1:
2:才能。
3:能够。
bié
1:(会意。从冎(guǎ),从刀。“冎”,《说文》:“剔人肉置其骨也。”“别”的小篆形体,是一个表示用刀剔骨头的会意字。本义:分解)。
2:同本义。
3:分离;分开;分出。
4:区分;辨别。
5:离别;告别。
6:又。
7:又。
8:送别。
9:扭、转过去。
10:另外的,不同的。
11:特殊的。
12:另外(古代没有“另”字,现代“另、另外”的意义在古书中常用“别”字来表示)。
13:各;各自。
biè
1:

不辞而别,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bù cí ér bié)。abcd式组合,不辞而别意思是:指没有告别就离开,通常指的是一种突然或不告而别的行为,常带有消极或不负责任的意味。 提醒人们在离开时应适当告知他人,以免造成误解或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