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问之学的解释
指的是通过提出问题来学习和探究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提问来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出处
1.
《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2.
出自《论语·述而》,原文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世学者总结为'记问之学',意为通过记诵和提问来学习。寓意
强调通过主动提问和探究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鼓励积极的学习态度。
列子
1.
小明在课堂上积极提问,体现了他记问之学的精神。2.
为了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学生们常常采用记问之学的学习方法。3.
在读书会上,大家通过记问之学的方式互相探讨书中的内容。4.
为了提高自己的编程技能,小红坚持每天通过记问之学来学习新知识。5.
在历史课上,学生们通过记问之学的方式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6.
就是记问之学,也亏他了。我再试他一试。”(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一 ★伯牙听见他对答如流,犹恐是~。又想道记问之学的翻译
德语
Lernen durch Fragen
日语
問答による学習
法语
apprentissage par l'interrogation
英语
learning by inquiry
记问之学的字意分解
jì
1:(形声。从言,己声。本义:记住)。
2:同本义。
3:记载,记录。
4:标志,记号。
5:胎记。
6:古时的一种公文 。如:奏记;残记。又指记述或解释典章制度的文字。如:十三经中的《周礼·考工记》和《礼记》。
7:印章。
wèn
1:(形声。从口,门声。本义:问,询问)。
2:同本义。
3:访问。
4:责问。
5:问候;慰问。
6:过问。
7:审案,审讯。
8:追究。
9:寻访。
10:告诉。
11:周代诸侯国间的一种相互访问的礼节。
12:指书信。
13:权威性的命令,常由上级向下级发布。
14:声誉。
zhī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7: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8:的。
9: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10: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xué
1:(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2:同本义。
3:模仿。
4:讲述,说。
5:讲学。
6:学校 。又曾称学庐、学教、学馆、学堂、学宫、学院、学屋、学园。
7:学问。
8:学科;某一门类系统的知识。

记问之学,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jì wèn zhī xué)。abac式组合,记问之学意思是:指的是通过提出问题来学习和探究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提问来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强调通过主动提问和探究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鼓励积极的学习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