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前恐后 zhēng qián kǒng hòu

abac式
拼音zhēng qián kǒng hòu
注音ㄓㄥˋㄑㄧㄢˊㄎㄨㄥˇㄏㄡˋ
繁体爭前恐後
感情中性
近义词
反义词
争前恐后的解释
形容争先恐后,急于抢先的样子,常用来描述人们在竞争或抢夺中的激烈状态。
出处

1.

大家一听金娘要回来,好像吃了什么兴奋药,都~地搭竹架子,把各家存着的茅草搬出来。 ★许地山《桃金娘》

2.

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太宗贞观二年》,原文为“诸将争前恐后,欲得赏赐”。
寓意
提醒人们在竞争中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盲目跟风。
列子

1.

商场大促销时,顾客们争前恐后地抢购限量商品。

2.

看到最后一个座位,大家争前恐后地冲过去。

3.

比赛开始的哨声一响,选手们争前恐后地冲出起跑线。

4.

听到有免费的午餐,大家争前恐后地排队领取。

5.

在跳蚤市场上,人们争前恐后地寻找心仪的二手商品。

争前恐后的翻译
德语
übereilt vorgehen
日语
争い合う
法语
se précipiter
英语
rush headlong
争前恐后的字意分解
zhēng
1:(会意。金文字形,上为“爪”(手),下为“又”(手),中间表示某一物体,象两人争一样东西。从又,义同。本义:争夺)。
2:同本义。
3:辩论;争论。
4:争胜,争着。
5:争斗。
6:竞争;较量。
7:相差。
8:春秋时鲁国北城护城河名,又为北城门名 。也作“净”。
9:多用于诗、词、曲中,相当于“怎么”。
10:姓。
zhèng
1:“诤”的本字。强谏;规劝。
qián
1:(本义:前进)。
2:同本义。
3:引导。
4:进见。
5:剪裁。
6:前面,与“后”相对;正面。
7:与“后”相对,时间在先。
8:预先;事前。
9:目前。
10:箭竹。
kǒng
1:(形声。从心,巩声。本义:严重害怕,惊恐)。
2:同本义。
3:又。
4:恐吓,使之害怕。
5:恐怕。
6:恐怕,表示估计兼担心。
hòu
1:(会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按从坐人,从口,与君同意。本义:君主,帝王)。
2:同本义。
3:帝王的妻子。
4:古代指列国诸侯。
5:古代对长官、郡守或将领的尊称。
6:指后土。对大地的尊称。
7:(会意。金文,从“彳”(chì),表示与走路有关,从“幺”(yāo,小),从“攵”(suī),是“足”的反写,有“行路迟缓”的意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幺者小也,小而行迟,后可知矣。”本义:迟到,走在后。
8:同本义。
9:承继。
10:后代,子孙。
11:次序在后。
12:时间较迟或较晚。与“先”相对。
13:后面,位置在后。

争前恐后,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zhēng qián kǒng hòu)。abac式组合,争前恐后意思是:形容争先恐后,急于抢先的样子,常用来描述人们在竞争或抢夺中的激烈状态。 提醒人们在竞争中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