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逃之臣的解释
指逃避罪责或债务而潜逃的官员或臣子,常用来形容逃避责任的人。
出处
1.
汉·荀悦《汉纪·成帝纪》:“以单于屈体称臣奉使朝贺,无有二心,而今反受其逋逃之臣,是贪一夫之得,而失一国之心。”2.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逋逃之臣,无复至此。'寓意
强调逃避责任的行为是可耻的,提醒人们要勇于承担责任。
列子
1.
公司发现财务人员携款潜逃后,形容其为逋逃之臣。2.
小说中,主人公被冤枉后选择逃离,被称为逋逃之臣。3.
在历史剧中,贪官被揭发后逃跑,被称为逋逃之臣。4.
朋友之间,某人因欠债不还而逃跑,被称为逋逃之臣。5.
在故事里,官员因贪污被查而逃,被称为逋逃之臣。逋逃之臣的翻译
德语
flüchtiger Minister
日语
逃亡の臣
法语
ministre en fuite
英语
fugitive minister
逋逃之臣的字意分解
bū
1:(形声。从辵(chuò),甫声。逋的原始意义是奴隶逃亡。本义:逃亡,逃跑)。
2:同本义。
3:拖欠,欠税。
4:懈怠;拖延。
5:逃亡者。
táo
1:(形声。从辵(chuò),兆声。本义:逃走,逃跑)。
2:同本义。
3:逃避,回避。
4:离开。
5:叛,离,由于关系破裂而脱离。
zhī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7: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8:的。
9: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10: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chén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本义:男性奴隶)。
2:同本义。
3:君主制时的官吏。
4:君主制时的高级官员;大臣。
5:古人自称。
6:古代大臣对君的自称。
7:对父的自称。
8:对一般人的自称。表示自谦。
9:臣服。

逋逃之臣,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bū táo zhī chén)。abac式组合,逋逃之臣意思是:指逃避罪责或债务而潜逃的官员或臣子,常用来形容逃避责任的人。 强调逃避责任的行为是可耻的,提醒人们要勇于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