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可杀不可辱的解释
意思是说,士人可以被杀死,但不能被侮辱,强调了人的尊严和气节。
出处
1.
语出《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2.
出自《左传·隐公十年》,记载了卫国大夫州吁对卫桓公说:“人谁无死?愿勿辱。”寓意
强调人的尊严和气节,宁可牺牲生命也不愿受到侮辱。
列子
1.
面对恶势力的小明,宁愿被打也不肯屈服,真是士可杀不可辱。2.
即使被敌人俘虏,他仍然保持尊严,体现了士可杀不可辱的精神。3.
在困境中,他选择了自尊而非屈服,展现了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节。4.
即使面临死亡的威胁,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真是士可杀不可辱。5.
在危险面前,他选择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体现了士可杀不可辱的勇气。6.
鏊谓谨曰:‘~。今辱且杀之,吾尚何颜居此。’ ★《明史·王鏊传》士可杀不可辱的翻译
德语
Man kann getötet werden, aber nicht beleidigt.
日语
士は殺されても辱められるべからず。
法语
On peut être tué, mais pas insulté.
英语
One may be killed, but not insulted.
士可杀不可辱的字意分解
shì
1:(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2:同本义。
3:将领。
4:兵士;武士。
5: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
6: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7:中国古代社会阶层的名称。
8:先秦时期贵族的最低等级,位次于大夫。
9:古代四民之一。指农工商以外学道艺、习武勇的人。或称“士民”以区别于“庶民”。
10:知识分子的通称。
11:古代诸侯士大夫对天子的自称。
12:对品德好、有学识、有技艺的人的美称。
13:又如志士、勇士、谋士、医士。
14:作官
kě
1:(会意。从口,从丂(供神之架),表示在神前歌唱。“可”似为“歌”字的古文。①本义:唱 ②引申义:许可)。
2:许可;同意;准许。
3:能够;可以。
4:值得,堪。
5:相称;适合。
6:应当,应该。
7:病痊愈。
8:善,好。
9:合意,认为正确,是;对。
10:适当。
11:满的。
12:可是;却。
13:大约、近似。
14:表示程度。
15:无义。语助词。
16:表被动的助动词。
kè
shā
1:(形声。从殳,杀声。古字作“杀”,甲骨文字形,在人(大)的下方做上一个被剁的记号,表示杀。殳(shū):兵器。从殳表示与杀有关。本义:杀戮)。
2:同本义。
3:攻杀,激战。
4:凋落。
5:败坏;衰败。
6:旧称臣杀君,子杀父母为弑。
7:猎获物。
8:用在谓语后面,表示程度之深。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士可杀不可辱,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shì kě shā bù kě rǔ)。abac式组合,士可杀不可辱意思是:意思是说,士人可以被杀死,但不能被侮辱,强调了人的尊严和气节。 强调人的尊严和气节,宁可牺牲生命也不愿受到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