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地而坐 xí dì ér zuò

abcd式
拼音xí dì ér zuò
注音ㄒㄧˊㄉㄧˋㄦˊㄗㄨㄛˋ
繁体蓆地而坐
感情中性
近义词
  • 盘腿而坐
  • 席地而卧
  • 席地而眠
反义词
  • 端坐
  • 高坐
  • 安坐
席地而坐的解释
席地而坐指的是坐在地上,通常指的是一种较为随意或传统的坐姿。这种坐姿在古代或一些民族中较为常见。
出处

1.

《旧五代史·李茂贞传》:“但御军整众,都无纪律,当食造庖厨,往往席地而坐。”

2.

《礼记·曲礼上》:'席地而坐,升席而坐。'
寓意
体现一种随意、自然的生活方式,强调与自然的亲近。
列子

1.

朋友们在草地上席地而坐,享受着午后的阳光。

2.

孩子们在公园里席地而坐,玩着游戏。

3.

家人席地而坐,围着火炉聊天。

4.

我们席地而坐,欣赏着夜空中的星星。

5.

在野餐时,大家席地而坐,享用美食。

6.

~,以资何处的“它们”忽的被指挥起来。 ★鲁迅《两地书》二十七

席地而坐的翻译
德语
auf dem Boden sitzen
日语
地面に座る
法语
s'asseoir par terre
英语
sit on the ground
席地而坐的字意分解
1:(“蓆”的古字。会意。从巾,庶省声。天子诸侯的席有刺绣镶边,故从巾。席用来待广大宾客,故从“庶”省。本义:供坐卧铺垫的用具。后又曾写作“蓆”) 同本义。
2:座位;席位。
3:成桌的饭菜,酒筵。
4:职位。
5:旧称所司职务为席,如管刑名的幕宾称刑席,管钱谷的称钱席;教师称教席。
6:船帆。
7:铺席,登席就坐。
8:凭借,倚仗。
9:垫,压。
10:姓。
de
1:还用于状语后或补语前。
1:(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2:同本义,与“天”相对。
3:地面;陆地。
4:土地;田地。
5:领土,属地;地区 。
6:地方;场所。
7:路程;面积。
8:言语和行动可以回旋的地方。
ér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7:表示假设关系。
8: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9:你;你的。
10:这样,此。
1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12: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13: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14: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15:如,好象。
néng
1:
2:才能。
3:能够。
zuò
1:(会意。《说文》古文作象形字,象两人坐在土上。本义: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2:同本义。
3:现代在椅、凳出现后,凡将臀部置于椅、凳以支持身体的重量者皆为坐。
4:引申为就坐,就任,包含“主持”、“掌管”的意思。
5:定罪,由…而获罪。
6:因…犯罪,触犯法律。
7:居留,停留。
8:守,防守。
9:坐儿,坐位。后来写作“座”。
10:因为;由于。

席地而坐,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xí dì ér zuò)。abcd式组合,席地而坐意思是:席地而坐指的是坐在地上,通常指的是一种较为随意或传统的坐姿。这种坐姿在古代或一些民族中较为常见。 体现一种随意、自然的生活方式,强调与自然的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