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声屏息 liǎn shēng píng xī

abac式
拼音liǎn shēng píng xī
注音ㄌㄧㄢˇㄕㄥㄅㄧㄥˇㄒㄧ
繁体斂聲屏息
感情中性
近义词
  • 噤若寒蝉
  • 屏息凝神
  • 大气不敢出
反义词
敛声屏息的解释
形容人极力地压低声音,不敢大声说话,屏住呼吸,以免被发现。常用于描述紧张或小心翼翼的状态。
出处

1.

周立波《李大贵观礼》:“三十万军民敛声屏息地倾听领袖的庄严洪亮的宣告。”

2.

出自《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原句为“肃乃敛声屏息,潜听其语。”
寓意
强调在特定情境下保持安静和谨慎的重要性,体现出对环境的尊重和对自身安全的保护。
列子

1.

在图书馆里,大家都敛声屏息,生怕打扰到别人阅读。

2.

考试时,同学们都敛声屏息,认真答题。

3.

小明在捉迷藏时,敛声屏息地躲在衣柜里。

4.

深夜回家,妈妈在睡觉,我敛声屏息地开门。

5.

在森林中,听到野兽的叫声,我们都敛声屏息,不敢动弹。

敛声屏息的翻译
德语
den Atem anhalten und schweigen
日语
息をひそめて黙る
法语
retenir son souffle et garder le silence
英语
hold one's breath and keep silent
敛声屏息的字意分解
liǎn
1:(形声。从攴(pū),佥(qiān)。本义:收集,聚集)。
2:同本义(收集的对象是物,常是财物)。
3:收获。
4:征收。
5:收缩;退缩。
6:如又:敛额(皱眉);敛退(退缩);敛策(收束马鞭。比喻隐退不仕);敛手(缩手不敢乱动)。
7:入殓。
8:收敛,约束言行。
9:整肃;整理。
10:赋税。
shēng
1:(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2:同本义。
3:音乐;诗歌。
4:声望,声名(名声)。
5:口信;消息;传说。
6:声威;声势。
7:言语,口音。
8:声称,宣扬。
9:听。
10: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
píng
1:(形声。从尸,并声。这里的“尸”是由“广”(yǎn)演变来的,表示与宫室有关的事物。本义:宫殿当门的小墙。又称“照壁”)。
2:同本义。
3:屏风。室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画。
4:屏障之物。
bǐng
1:退避;隐退。
2:隐藏。
3:抑制。抑止不出气。
4:掩蔽。
bīng
1:作谦词用于信札中,意为惶恐
1:(会意兼形声。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本义:喘气;呼吸)。
2:同本义。
3:叹气。
4:停止,停息。
5:休息。
6:滋息;生长。
7:平息。
8:消除。
9:熄灭;消失。
10: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
11:利息,利钱。
12:消息。
13:亲生子女。
14:春秋时诸侯国名 。故址在今河南省息县北。
15:姓。

敛声屏息,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liǎn shēng píng xī)。abac式组合,敛声屏息意思是:形容人极力地压低声音,不敢大声说话,屏住呼吸,以免被发现。常用于描述紧张或小心翼翼的状态。 强调在特定情境下保持安静和谨慎的重要性,体现出对环境的尊重和对自身安全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