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书 shǒu bù shì shū

abcc式
拼音shǒu bù shì shū
注音ㄕㄡˇㄅㄨˋㄕˋㄕㄨ
繁体手不釋書
感情褒义
近义词
反义词
手不释书的解释
形容一个人非常爱读书,书不离手。
出处

1.

《北史·序传·李义雄》:“义雄有识悟,勤学,手不释书。”

2.

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是故书不释手。'
寓意
强调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鼓励不断学习的精神。
列子

1.

小明从小就手不释书,常常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

2.

退休后,老李每天手不释书,享受着阅读的乐趣。

3.

为了准备考试,小红手不释书,连吃饭时都不肯放下书本。

4.

在图书馆里,常常能看到一些手不释书的学生。

5.

即使在旅途中,他也手不释书,利用每一分钟来阅读。

6.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

手不释书的翻译
德语
nie das Buch aus der Hand legen
日语
手から本を離さない
法语
ne jamais lâcher le livre
英语
never put down the book
手不释书的字意分解
shǒu
1:(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2:同本义。
3:专司某事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
4:笔迹。
5:手艺;本领。
6:亲自,亲手。
7:拿着,执持。
8:用手击杀。
9:取。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shì
1:(形声。从采(biàn),睪(yì)声。采,有辨别、分析义。本义:脱掉,解下)。
2:同本义。
3:解释。
4:释放;赦免。
5:舍弃;抛弃。
6:放下;放开。
7:消失。
8:溶化;消融。
9:泡在水里或其他液体里。
10:发,射出。
11:解除;免除。
12:淘米。
shū
1:(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2:同本义。
3:画。
4: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5:信件,信函。
6:奏章;文书,文件。
7:书法。
8:《尚书》的简称。
9:文字。
10:又如:书理(即文理。文辞之义理与脉络);书士(从事文字、文书工作的人员);书轨(指国中所用文字与车轨);书计(文字与筹算)。
11:指“六书”,即中国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论。
12:古代皇帝的诏书。
13:姓。

手不释书,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shǒu bù shì shū)。abcc式组合,手不释书意思是:形容一个人非常爱读书,书不离手。 强调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鼓励不断学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