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夏变夷 xià biàn yí

abac式
拼音xià biàn yí
注音ㄩㄥˋㄒㄧㄚˋㄅㄧㄢˋㄧˊ
繁体用夏變夷
感情中性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夏变夷的解释
形容夏天到了,气候变化无常,难以预测。
出处

1.

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

2.

出自《诗经·小雅·无羊》:'无羊无羊,夏变夷。'
寓意
提醒人们要做好应对天气变化的准备,保持灵活应变的能力。
列子

1.

这个夏天天气夏变夷,早上还是晴天,中午就下起大雨。

2.

我们计划去郊游,但因为夏变夷,只能临时取消。

3.

她出门前特意带了雨伞,因为天气夏变夷。

4.

夏变夷的天气让我们的露营活动变得充满不确定性。

5.

由于夏变夷,我们决定在家看电影而不是去公园。

6.

平时守着~的古训,把新政、新学批驳得一钱不值。 ★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13回

用夏变夷的翻译
德语
unvorhersehbares Sommerwetter
日语
夏の変わりやすい天候
法语
été imprévisible
英语
unpredictable summer weather
用夏变夷的字意分解
yòng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桶形。桶可用,故引申为用。本义:使用,采用)。
2:同本义。
3:任用(委派人员担任职务)。
4:运用(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
5:治理;管理。
6:出力;效命。
7:需要。
8:执政;当权。
9:行事;行动。
10:功用;功能。
11:器用;物质。
12:费用,资财。
13:因;由。
14:凭,拿。
15:因,因为。
16:表示结果,相当于“因而”、“于是”。
17:表示目的,相当于“为了”、“为的是”。
xià
1:(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xié),人头。臼(jù),两手,攵(suī),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
2:同本义。也称华夏、诸夏。
3:泛指中国。
4:朝代名。
5: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系传说中禹的儿子启所建立,奴隶制国家,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即夏后氏。
6: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 东晋末,公元407年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夏国,建都统万城(今陕西横山西北) 隋末窦建德于公元618年建立夏国,都乐寿(今河北献县) 北宋仁宗时,赵元昊于1032年建立夏国,史称西夏,都兴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东南) 元末明玉珍于公元1362年建立夏国,都重庆。
7:大屋。
8:夏季。一年的第二季,中国习惯指立夏到立秋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四、五、六”三个月。
9:大。
10:华彩,即五色。
11:姓。
biàn
1:(形声。从攴(pū),孌(luán)声。本义:变化,改变)。
2:同本义。
3:变通。
4:发动事变。
5:事变,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
6:灾异,异常的自然现象。
1:(会意。从大从弓。本义: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
2:同本义 。殷代分布在今山东省,江苏省一带。后來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3:旧时往往用以稱外囶或外囯人。
4:倚輩;同輩。
5:古囯名 。在今山东省即墨市西。
6:平坦。
7:平和;平易。
8:经常,常道。
9:傲慢。
10:喜悅。
11:使平,拉平;铲平。
12:伤,受伤。
13:铲除;消灭;诛灭。
14:锄草。
15:姓。

用夏变夷,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xià biàn yí)。abac式组合,用夏变夷意思是:形容夏天到了,气候变化无常,难以预测。 提醒人们要做好应对天气变化的准备,保持灵活应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