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虫疑冰 xià chóng yí bīng

abcd式
拼音xià chóng yí bīng
注音ㄒㄧㄚˋㄔㄨㄥˊㄧˊㄅㄧㄥ
繁体夏蟲疑冰
感情贬义
近义词
反义词
夏虫疑冰的解释
比喻由于见识浅薄,对未知事物表示怀疑或不理解。夏虫只生活在夏天,不知道冰的寒冷,所以用以形容见识短浅的人。
出处

1.

语出《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2.

出自《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墟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寓意
提醒人们要开阔视野,避免因见识有限而对未知事物产生怀疑。
列子

1.

小明对物理学的新发现总是夏虫疑冰,无法理解其中的奥妙。

2.

对于现代科技的进步,爷爷总是夏虫疑冰,觉得不可思议。

3.

小红对外国的风俗习惯感到夏虫疑冰,难以接受。

4.

在讨论深奥的哲学问题时,小李显得夏虫疑冰,无法跟上大家的思路。

5.

对于高科技产品的使用方法,奶奶总是夏虫疑冰,觉得太复杂了。

6.

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 ★《文选·孙绰》

夏虫疑冰的翻译
德语
wie Sommerinsekten, die am Eis zweifeln
日语
夏虫が氷を疑う
法语
comme des insectes d'été doutant de la glace
英语
like summer insects doubting ice
夏虫疑冰的字意分解
xià
1:(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xié),人头。臼(jù),两手,攵(suī),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
2:同本义。也称华夏、诸夏。
3:泛指中国。
4:朝代名。
5: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系传说中禹的儿子启所建立,奴隶制国家,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即夏后氏。
6: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 东晋末,公元407年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夏国,建都统万城(今陕西横山西北) 隋末窦建德于公元618年建立夏国,都乐寿(今河北献县) 北宋仁宗时,赵元昊于1032年建立夏国,史称西夏,都兴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东南) 元末明玉珍于公元1362年建立夏国,都重庆。
7:大屋。
8:夏季。一年的第二季,中国习惯指立夏到立秋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四、五、六”三个月。
9:大。
10:华彩,即五色。
11:姓。
chóng
1:(会意。汉字部首之一,从“虫”的字多与昆虫、蛇等有关。按:“虫”甲骨文字形象蛇形,本读huǐ,即虺,是一种毒蛇。后为“蟲”的简体。本义:昆虫的通称)。
2:同本义。
3:古代泛指所有的动物。
huǐ
1:“虺”的本字。毒蛇名。
1:(形声。小篆字形。从子止匕,矢声。止,不通。子,幼子。幼子多惑。本义:怀疑)。
2:同本义。
3:迷惑,犹豫不定。
4:猜度;估计。
5:疑问。
6:怪异。引申为责怪。
7:类似;好像。
bīng
1:(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2:同本义。
3:结冰,冻结。
4:使感到极冷。
5:清白,晶莹。
6:姓。

夏虫疑冰,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xià chóng yí bīng)。abcd式组合,夏虫疑冰意思是:比喻由于见识浅薄,对未知事物表示怀疑或不理解。夏虫只生活在夏天,不知道冰的寒冷,所以用以形容见识短浅的人。 提醒人们要开阔视野,避免因见识有限而对未知事物产生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