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起而攻之的解释
形容大家一起起来攻击某人或某事,通常表示一种集体的反对或攻击行为。
出处
1.
《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2.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是故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后人引申为群起而攻之。寓意
提醒人们要注意团体的力量和舆论的压力,警惕被集体攻击的风险。
列子
1.
当小明在班级里被发现作弊后,大家群起而攻之,纷纷指责他。2.
在网络上,一些不实言论被曝光后,网友们群起而攻之,要求澄清。3.
小区里有人乱丢垃圾,被居民们群起而攻之,要求他改正行为。4.
当公司里有人提出不合理的建议时,同事们群起而攻之,认为不可行。5.
在讨论会上,一位成员的观点被大家认为错误,大家群起而攻之,进行了激烈的辩论。6.
他品行恶劣,难怪大家会~,他这是咎由自取。群起而攻之的翻译
德语
gemeinsam angreifen
日语
一斉に攻撃する
法语
attaquer en groupe
英语
attack in unison
群起而攻之的字意分解
qún
1:(形声。从羊,君声。本义:羊群;兽群;人群)。
2:三个以上的禽兽相聚而成的集体。
3:集团,社会集体。
4:泛指多数。
5:指人。
6:指事物。
7:聚集;会合,联合。
8:随俗。
9:众多。
qǐ
1:(形声。从走,己声。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
2:同本义。
3:又。
4:起床。
5:产生;发生。
6:又。
7:开始;开端。
8:又。
9:源起;起因于。
10:起身,动起来,采取行动。
11:起义,起事,闹事。
12:又。
13:隆起,凸起,耸立。
14:又。
15:草拟。
16:使疏松。
17:扶持。
18:取。
19:出身。
20:用在动词后作为补足语,表示动作的向上方向。
ér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7:表示假设关系。
8: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9:你;你的。
10:这样,此。
1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12: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13: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14: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15:如,好象。
néng
1:
2:才能。
3:能够。
gōng
1:(形声。从攴(pū),工声。本义:进攻,攻打)。
2:同本义(与“守”相对)。
3:指责。
4:引申为以药物治疗疾病。
5:致力研究,专心从事。
6:治理,加工。
7:器物精好坚利。
8:功绩。

群起而攻之,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qún qǐ ér gōng zhī)。abcd式组合,群起而攻之意思是:形容大家一起起来攻击某人或某事,通常表示一种集体的反对或攻击行为。 提醒人们要注意团体的力量和舆论的压力,警惕被集体攻击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