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不绝书 shǐ bù jué shū

abac式
拼音shǐ bù jué shū
注音ㄕˇㄅㄨˋㄐㄩㄝˊㄕㄨ
繁体史不絶書
感情中性
近义词
反义词
史不绝书的解释
形容历史上记载的事迹非常多,书写不完。
出处

1.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公卿大夫相继于朝,史不绝书。”

2.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史不绝书,载在方策。'
寓意
强调历史的丰富性和连续性,提醒人们重视历史的记录和传承。
列子

1.

这个家族的历史史不绝书,记录了许多传奇人物和重大事件。

2.

这座城市的历史史不绝书,从古代到现代都有丰富的记载。

3.

他的成就史不绝书,被誉为行业的先驱。

4.

这个文学家的作品史不绝书,影响了无数后来的作家。

5.

这所学校的历史史不绝书,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6.

子弑父,父杀子,兄弟互相残杀,~。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

史不绝书的翻译
德语
die Geschichte ist endlos
日语
歴史は絶えることなく記される
法语
l'histoire est sans fin
英语
history is endless
史不绝书的字意分解
shǐ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本义:史官)。
2:古官名。职别各异。
3:殷代为驻守于外的武官。卜辞:“在北史其获羌。”。
4:在王左右的史官,担任祭祀、星历、卜筮、记事等职。
5:太史令的简称。
6:史册,历史。
7:古代官府的佐吏。
8:中国古代图书四大类别之一,包括各类历史书籍。
9:画师。
10:姓。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jué
1:(会意。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从刀,从卩(人)。表示人用刀断丝。本义:把丝弄断)。
2:同本义。
3:引申为断,断绝。
4:割断;切断。
5:气息中止;晕死。
6:断根,无后代。
7:横渡;穿越。
8:落。
9:杜绝;摒弃。
10:停止。
11:竭;尽。
12:才技特异,独一无二。
13:距离远、隔绝难通的。
14:绝对;全然 ——用在否定词前面。
15:极,最。
16:指食物断绝的穷困者。
17:罢了,了。
shū
1:(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2:同本义。
3:画。
4: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5:信件,信函。
6:奏章;文书,文件。
7:书法。
8:《尚书》的简称。
9:文字。
10:又如:书理(即文理。文辞之义理与脉络);书士(从事文字、文书工作的人员);书轨(指国中所用文字与车轨);书计(文字与筹算)。
11:指“六书”,即中国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论。
12:古代皇帝的诏书。
13:姓。

史不绝书,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shǐ bù jué shū)。abac式组合,史不绝书意思是:形容历史上记载的事迹非常多,书写不完。 强调历史的丰富性和连续性,提醒人们重视历史的记录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