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于不败之地的解释
形容处于一种无法被击败的有利地位,强调在竞争或对抗中立于不败的状态。
出处
1.
《孙子·军形》:“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2.
《孙子兵法·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后演变为立于不败之地。寓意
强调在竞争中要有充分的准备和策略,保持主动地位。
列子
1.
在比赛中,他凭借出色的技巧和策略立于不败之地。2.
通过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练习,她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3.
在商场上,他通过不断创新和市场调研,立于不败之地。4.
在辩论赛中,他凭借充足的证据和清晰的逻辑立于不败之地。5.
在棋盘上,他通过缜密的布局和策略,立于不败之地。6.
毛主席的正确的路线,和高度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艺术,是使我军~的唯一保证。 ★刘伯承《回忆长征》立于不败之地的翻译
德语
unbesiegbar stehen
日语
不敗の地に立つ
法语
être en position inattaquable
英语
stand on unassailable ground
立于不败之地的字意分解
lì
1:(会意。甲骨文象一人正面立地之形。本义:笔直的站立)。
2:同本义。
3:耸立;树立;建立;竖起。
4:设置;设立。
5:确定;决定。
6:存在;生存。
7:立身;立足。
8:登位,即位。
9:又。
10:又。
11:扶立;确定某种地位。
12:临,到。
13:进食。
14:爵次、位次。
15:立时;立刻。
yú
1:(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往;去。
3:取。
4:如;好像。
5: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6: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7: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8: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9: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10:
11:姓。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bài
1:(会意。从贝,从攴。攴(pū),甲骨文象以手持杖,敲击的意思,汉字部首之一。在现代汉字中,“攴”大多写成“攵”,只有极少数字保留着“攴”的写法。从“攴”的字多与打、敲、击等手的动作有关。败,甲骨文左边是“鼎”字(小篆简作“贝”),右边是“攴”,表示以手持棍击鼎。本义:毁坏,搞坏)。
2:同本义。
3:又。
4:损害;损伤。
5:失败;战败。
6:打败。使…战败。
7:腐烂变质。
8:破旧。
9:又。
10:衰落;破旧;凋谢。
11:灾年;荒年。
12:弊端;过失。
13:姓。

立于不败之地,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lì yú bù bài zhī dì)。abcd式组合,立于不败之地意思是:形容处于一种无法被击败的有利地位,强调在竞争或对抗中立于不败的状态。 强调在竞争中要有充分的准备和策略,保持主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