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笔而就的解释
形容文思敏捷,提笔就能写成文章。
出处
1.
《新唐书·韦思谦传》:“时议草赦令,咸推承庆,召使为之,无桡色误辞,援笔而就,众叹其壮。”2.
出自《世说新语·文学》,原句为“庾亮作庾冰书,冰答云:‘兄书云云,吾虽不文,犹可赘笔而就。’”寓意
强调写作的流畅和才思敏捷,鼓励人们在写作中展现出色的文思。
列子
1.
他才思敏捷,常常援笔而就,写出许多优秀的文章。2.
小李在写作比赛中,援笔而就,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3.
每次写作业,小明都能援笔而就,速度快得惊人。4.
她在日记中援笔而就,记录了生活的点点滴滴。5.
老师布置的作文,学生们都能援笔而就,展示出各自的才华。6.
我想求诗求字的,还容易打发,唯有索画一事,最难应酬。须要逐笔图写出来,不是可以倚马而成,~的。 ★清·李渔《意中缘·名逋》援笔而就的翻译
德语
mühelos schreiben
日语
筆を執って即座に書く
法语
écrire sans effort
英语
write effortlessly
援笔而就的字意分解
yuán
1:(形声。从手,爰(yuán)声。本义:拉,引)。
2:同本义。
3:攀援。
4:擢拔,引进推荐。
5:引用。
6:拯救,相救。
7:助,救助。
8:篱笆。
bǐ
1:(会意。从竹,从聿。“聿”(yù),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2:同本义。
3:笔法。曲笔,伏笔。
4:书写;记载。
5: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ér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7:表示假设关系。
8: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9:你;你的。
10:这样,此。
1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12: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13: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14: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15:如,好象。
néng
1:
2:才能。
3:能够。
jiù
1:(会意。京尤会意。“京”意为高,“尤”意为特别。本义:到高处去住)。
2:同本义。
3:靠近;走近;趋向。
4:归于。
5:完成;成功。
6:迁就;将就。
7:登上;开始,启。
8:从。

援笔而就,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yuán bǐ ér jiù)。abcd式组合,援笔而就意思是:形容文思敏捷,提笔就能写成文章。 强调写作的流畅和才思敏捷,鼓励人们在写作中展现出色的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