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解释
意思是完全相信书本上的内容,不如没有书本。因为书本上的内容可能有错误或不全面,完全相信反而会误导人,强调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出处
1.
语出《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陆九渊《政之宽猛孰先论》:“鸣呼,尽信书不如无书。”2.
出自《孟子·尽心下》中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寓意
强调在学习和研究中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不能盲目相信书本上的内容。
列子
1.
小明在做实验时,总是尽信书不如无书,遇到问题时他会自己思考和验证。2.
学习历史不能尽信书不如无书,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3.
在科学研究中,专家们提醒大家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有自己的创新。4.
小红在写作文时,常常尽信书不如无书,结果写出的文章缺乏自己的见解。5.
老师教导我们,在学习中要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学会批判性思维。6.
历史可信吗?我们只能说:大体可信。如果说完全不可信,那就成了虚无主义。但~的古训, 还是有道理的。 ★孙犁《我的史部书》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翻译
德语
Es ist besser, kein Buch zu haben, als es vollständig zu glauben.
日语
書を全て信じるくらいなら、書がない方がましだ。
法语
Il vaut mieux ne pas avoir de livre que de le croire entièrement.
英语
It is better to have no book than to believe it entirely.
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字意分解
jǐn
1:(尽为“儘”和“盡”的简化字)。
2:任凭,纵使。
jìn
1:(尽原为“盡”的俗字;今为“盡”的简化字。会意。甲骨文字形表示手持刷子洗刷器皿。盛东西的器皿只有空了才能洗刷。本义:器物中空) 同本义。
2:竭;完;没有了。
3:达到极限。
4:死。
5:努力完成。
6:追问。
7:消灭;消失。
8:全部,都。
9:姓。
xìn
1:(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2:同本义。
3:真实,不虚伪。
4:相信;信任。
5:守信用。
6:住宿两夜。
7:证实;应验。
8:知晓。
9:信约;盟约。
10:符契;凭证。
11: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传送函件或口头消息的人。
12:音讯。
13:书信,信件(晚起义。先秦两汉的书信又用“书”字表示)。
14:放任;随便。
15:果真,的确。
16:姓。
shū
1:(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2:同本义。
3:画。
4: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5:信件,信函。
6:奏章;文书,文件。
7:书法。
8:《尚书》的简称。
9:文字。
10:又如:书理(即文理。文辞之义理与脉络);书士(从事文字、文书工作的人员);书轨(指国中所用文字与车轨);书计(文字与筹算)。
11:指“六书”,即中国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论。
12:古代皇帝的诏书。
13:姓。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尽信书不如无书,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jìn xìn shū bù rú wú shū)。abcd式组合,尽信书不如无书意思是:意思是完全相信书本上的内容,不如没有书本。因为书本上的内容可能有错误或不全面,完全相信反而会误导人,强调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强调在学习和研究中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不能盲目相信书本上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