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仰无愧的解释
形容做人坦荡,行为光明正大,没有任何愧疚之处。
出处
1.
《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宋·陆游《贺辛给事启》:“洗鄙夫患失之风,增善类敢言之气,俯仰无愧,进退两高。”2.
出自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俯仰无愧,堂堂正正'。寓意
强调做人要坦荡正直,不因任何行为感到愧疚。
列子
1.
他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俯仰无愧地面对每一天。2.
她帮助了许多有需要的人,俯仰无愧地生活。3.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俯仰无愧地坚持自己的原则。4.
他总是以诚待人,俯仰无愧地面对朋友和家人。5.
即使面对质疑,他也俯仰无愧地证明了自己的清白。6.
如果不是品行学识都~的智者,便是或多或少不知道惭愧的骗子。 ★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篇》一俯仰无愧的翻译
德语
mit reinem Gewissen
日语
心安らかに
法语
avec une conscience tranquille
英语
with a clear conscience
俯仰无愧的字意分解
fǔ
1:(会意。从页(xié),表示与头有关,从逃省。取低头逃跑意。现在简化为“从人府声”的形声字。本义:低头)。
2:同本义。
3:弯腰屈身。
4:在蛰伏的状态中的越冬。
5:上对下行动的敬辞。
yǎng
1:(会意兼形声。从人,从卬,卬亦声。卬,小篆字形。一个人站着,一个人跪着,跪者抬头看站者,为抬头仰望的“仰”的本字。后借为“我”,遂加“人”作“仰”。“卬”“仰”古今字。本义:抬头,脸向上)。
2:同本义。跟“俯”相对。
3:敬慕。钦佩或高度敬重。
4:切望 旧时公文中上级命令下级的惯用辞,意为切望。
5:依赖;依靠。
6:物体面朝上。
7:指把覆合着的物体翻过来,使底部朝上。
áng
1:高
mó
1:“南无”(nāmó):佛教用语,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
wú
1:(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2:同本义。
3: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4:没有,跟“有”相对。
5:不,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
6: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7:未,不曾,没。
8:不必,不值得。
9:
10:表示不定指的人、事物、时间、处所等。
11:连接词组或分句,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都是如此,相当于“不论”、“无论”。
12:用在句首,无义。
13: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kuì
1:(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2:同本义。同“媿”。
3:折辱人;使羞惭。
4:责人罪咎。

俯仰无愧,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fǔ yǎng wú kuì)。abac式组合,俯仰无愧意思是:形容做人坦荡,行为光明正大,没有任何愧疚之处。 强调做人要坦荡正直,不因任何行为感到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