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认不讳的解释
指坦白承认自己的错误或罪行,不加隐瞒。
出处
1.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对所犯犯罪事实均供认不讳。”2.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句为“项王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虽欲战,天亡我,不听矣!’于是项王乃上马,令其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与韩信交战,韩信被项王一击,项王乃曰:‘吾为公所困,吾不复斗矣!’遂自刎而死。项羽虽不曾直接用‘供认不讳’一词,但其坦白承认失败的态度体现了该成语的含义。寓意
强调诚实和勇气,承认错误或罪行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列子
1.
小明在老师面前供认不讳,承认是自己打碎了花瓶。2.
犯人在法庭上供认不讳,详细交代了犯罪经过。3.
面对朋友的质问,他供认不讳,坦白了自己之前的隐瞒。4.
在家长会上,学生供认不讳,承认了自己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5.
在公司会议上,员工供认不讳,承认了项目延期的责任。6.
他对此~。供认不讳的翻译
德语
offen zugeben
日语
率直に認める
法语
admettre franchement
英语
frankly admit
供认不讳的字意分解
gōng
1:(形声。从人,共声。本义:供给,供应)。
2:同本义。
3:恭敬。有礼貌。
gòng
1:(形声。从人,共声。本义:摆设;陈设)。
2:同本义。
3:供奉,供献。
4:受审者陈述案情。
5:供词,口供,受审者所说的案情。
rèn
1:(形声。从言,忍声。本义:认识,辨明)。
2:同本义。
3:把本无某种亲密关系的人看作有某种亲密关系。
4:说话谨慎。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huì
1:(形声。从言,韦声。本义:避忌。有顾忌而躲开某些事或不说某些话)。
2:同本义。
3:隐;隐蔽。
4:畏,怕。
5:忌讳的事情。
6:旧时指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

供认不讳,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gòng rèn bù huì)。abac式组合,供认不讳意思是:指坦白承认自己的错误或罪行,不加隐瞒。 强调诚实和勇气,承认错误或罪行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