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蹒跚 bù lǚ pán shān

abac式
拼音bù lǚ pán shān
注音ㄅㄨˋㄌㄩˇㄆㄢˊㄕㄢ
繁体步履蹣跚
感情中性
近义词
反义词
步履蹒跚的解释
形容走路不稳,摇摇晃晃的样子,常用来描述老人或病人行走的状态。
出处

1.

宋·龚熙正《释常谈·步履蹒跚》:“患脚谓之步履蹒跚。”

2.

出自《三国志·吴书·孙坚传》,描述孙坚年老时行走的状态。
寓意
提醒人们要关心和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或病人,体现人文关怀。
列子

1.

爷爷年纪大了,走起路来步履蹒跚,需要搀扶。

2.

小狗刚学会走路,步履蹒跚地在院子里探索。

3.

病后初愈的她,步履蹒跚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4.

在冰面上,孩子们步履蹒跚地滑行,发出阵阵欢笑。

5.

酒醉后的他,步履蹒跚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6.

手里捧着一对大蜡烛,~的走了进来。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7回

步履蹒跚的翻译
德语
taumelnd
日语
よろめく
法语
chancelant
英语
tottering
步履蹒跚的字意分解
1:(会意。甲骨文字形,由两只脚的象形符号重迭而成,表示两脚一前一后走路。本义:行走)。
2:同本义。
3:按照,跟着;跟随。
4:推算;测算。
5:脚步,步伐。
6:古时一举足叫跬(半步);两足各跨一次叫步。今指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
7:步兵(诸兵种之一)。
8:时运,命运。
9:埠 ,水边停船处。
10:长度单位,历代不一,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
11:姓。
1:(会意。小篆字,从尸,即人;从彳(chì),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
2:同本义。
3:穿鞋。
4:登位。
5:实行。
6:开始担任职务。
7:鞋。
8:足。
9:领土,疆土。
pán
1:跛行的样子
2:旋行的样子
3:盘曲
shān
1:蹒跚,也作“盘跚”。跛行;行不进貌
2:[方言] 踩,践踏
3:碰;跌

步履蹒跚,常用汉语成语,读音是(bù lǚ pán shān)。abac式组合,步履蹒跚意思是:形容走路不稳,摇摇晃晃的样子,常用来描述老人或病人行走的状态。 提醒人们要关心和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或病人,体现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