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 bù qiú shèn jiě

abcd式
拼音bù qiú shèn jiě
注音ㄅㄨˋㄑㄧㄡˊㄕㄣˊㄐㄧㄝˋ
繁体不裘甚解
感情中性
近义词
反义词
不求甚解的解释
形容读书时不求深入理解,只求大致了解的意思。
出处

1.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2.

出自清代学者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书教下》。
寓意
提醒人们在学习或阅读时要有选择性地深入理解,避免一味浅尝辄止。
列子

1.

他喜欢看小说,但只是不求甚解地浏览,不会去细究其中的深意。

2.

小王对历史感兴趣,但只是不求甚解地翻看历史书,不会去深入研究。

3.

她在学习新知识时,常常不求甚解,只求大致了解即可。

4.

他在阅读科技报道时,总是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只了解大致内容。

5.

小李在旅游时,对当地的文化只是不求甚解地了解,不会去深入探究。

6.

这人小的时候,诸事颟颟顸顸,~。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

不求甚解的翻译
德语
nicht nach gründlichem Verständnis streben
日语
深く理解しようとしない
法语
ne pas chercher à comprendre en profondeur
英语
not seeking thorough understanding
不求甚解的字意分解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qiú
1:(《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2:“裘”的古字。皮衣。
3:请求;干请;乞助。
4:追求,谋求;寻求;寻找。
5:索取。
6:探索。
7:责备,责求。
8:招来。
9:贪求;贪婪。
10:聚合。
11:贿赂。
12:姓。
shèn
1:(会意。小篆字形,从甘,从匹。甘是快乐,匹,匹耦。沉溺于男女欢情。本义:异常安乐)。
2:同本义。
3:过分。
4:厉害,严重。
5:盛,大。
6:深厚。
7:重要。
8:极端,极其;非常,异常。
9:诚,真。
10:超过,胜过。
11:引申为宠爱配偶 。又凡事之过皆曰甚。古者读若耽,声转为常枕切。”张舜徽注:“许云甘匹耦者,谓沈于色也。”。
12:责备。
shén
1:疑问代词。什么
2:为什么,怎么
jiě
1:(会意。从刀,从牛,从角。表示用刀把牛角剖开。本义:分解牛,后泛指剖开)。
2:同本义。
3:解体,离散。
4:分解,熔化。
5:解除,解围。
6:解开。
7:解释,说明。
8:晓悟;明白。
9:脱去;松开。
10:打开,开放。
11:缓解。
12:助动词。能,会,得。
13:道家以为修道者死后魂魄脱离尸体而成仙,称为“尸解”。
14:见解,见识。
jiè
1:(词源见jiě声解)。
2:古代乡举,举送入试 。唐宋时举进士者由地方推荐发送入京的称为“解”。
3:押送财物或犯人。
4:兑换。
xiè
1:兽名。
2:官署,官吏办事的地方。
3:古地名 。春秋周畿内地,有二,大解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小解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
4:松懈;懒散,做事不抓紧。
5:姓。

不求甚解,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bù qiú shèn jiě)。abcd式组合,不求甚解意思是:形容读书时不求深入理解,只求大致了解的意思。 提醒人们在学习或阅读时要有选择性地深入理解,避免一味浅尝辄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