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土之防 sāng tǔ zhī fáng

abac式
拼音sāng tǔ zhī fáng
注音ㄙㄤㄊㄨˇㄓㄈㄤˊ
繁体桑土之防
感情褒义
近义词
反义词
桑土之防的解释
形容一种防守坚固、难以攻破的防御状态。
出处

1.

明·张居正《答王鉴川计贡市利害》:“至于桑土之防,戒备之虑,此自吾之常事,不容一日少懈者。”

2.

出自《孙子兵法·地形篇》,原文为:“是故方不能举,隘不能过,桑土之防,敌不得与我战者,谓之桑土之防。”
寓意
强调防御的重要性和坚固性,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列子

1.

经过多次演练,团队的防守策略已经达到了桑土之防的水平。

2.

在比赛中,他们的防线如桑土之防,敌队难以突破。

3.

通过不断的训练,学生们的知识体系变得像桑土之防一样坚固。

4.

在模拟考试中,他的答题技巧堪称桑土之防,确保了高分。

5.

在游戏中,玩家们建立的防御工事如同桑土之防,守住了最后的据点。

桑土之防的翻译
德语
uneinnehmbare Verteidigung
日语
難攻不落の防御
法语
défense imprenable
英语
impregnable defense
桑土之防的字意分解
sāng
1:(会意。从桑,从木。桑者。神桑也。本义:植物名)。
2:一种桑属的落叶乔木 。树皮有浅裂,叶子椭圆形,花单性,花被黄绿色,叶子是蚕的饲料,嫩枝的韧皮纤维可造纸,果实可以吃,嫩枝、根的白皮、叶和果实均可入药。
3:桑叶。
4:采桑叶。
5:姓。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2: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3:土地。
4:领土,国土。
5:田。
6:中医学上指脾。
7:土地神
8: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分布在青海省及甘肃天祝等地。
9:测量土地。
10:吐。
11:姓。
zhī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7: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8:的。
9: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10: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fáng
1:(形声。从阜,方声。本义:堤坝)。
2:同本义。
3:地名。
4:春秋陈邑,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北。
5:春秋鲁地。在今山东省费城县东北。
6:春秋宋地,后属鲁,在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南。
7:住室。
8:筑堤。
9:防止;防备。
10:防守;防御;防卫。
11:姓。

桑土之防,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sāng tǔ zhī fáng)。abac式组合,桑土之防意思是:形容一种防守坚固、难以攻破的防御状态。 强调防御的重要性和坚固性,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