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去南来 běi qù nán lái

abcd式
拼音běi qù nán lái
注音ㄅㄟˇㄑㄩˋㄋㄚㄌㄞˊ
繁体北去南來
感情中性
近义词
反义词
北去南来的解释
形容人来人往,交通繁忙或物资流通频繁的情况。
出处

1.

唐·杜荀鹤《秋宿临江驿》:“南来北去二三年,年去年来两鬓斑。”唐·罗隐《早发》:“北去南来无定居,此生生计竟何如。”

2.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刘司直赴安西》诗句:“北去南来几万程”,描述了友人远行的情形。
寓意
强调交通和物资流通的繁忙状态,体现生活的活力。
列子

1.

火车站每天北去南来,旅客们忙着赶路。

2.

这条古道自古以来就是北去南来的重要通道。

3.

商人们沿着这条路北去南来,带来了各地的特产。

4.

春节期间,机场里北去南来的人群络绎不绝。

5.

这条河流是北去南来的渔船经常经过的地方。

6.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自在飞。 ★宋·杨万里《初入淮河》

北去南来的翻译
德语
kommen und gehen
日语
往来
法语
aller et venir
英语
coming and going
北去南来的字意分解
běi
1:方位名。与“南”相对。
2:败逃的军队。
3:败北。
4:败逃。
5:姓。
1:(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
2:同本义。
3:除去;去掉。
4:相距,远离。
5: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
6:失掉; 失去。
7:赶走;打发走。
8:抛弃,舍弃。
9:去世,死亡。
10:用在谓词或谓词结构后表示趋向或持续。
11:逃离,逃亡。
12:驱逐。
13:胆小,畏缩。
14:在。表示时间或处所。
15:去声。汉语四声之一。
nán
1:(象形,甲骨文字形,是钟镈之类的乐器。①本义:乐器。《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②方位词)。
2:方位名。和“北”相对。
3:南方;南面。
4:官爵名
5:对《诗经》中《周南》、《召南》的简称。
6:向南走;向南移动。
7:又。
8:向南。
9:姓。
1:佛教用语
lái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麦子形。本义:麦。小麦叫“麦”,大麦叫“麰”(或写作“牟”))。
2:同本义。
3:未来,将来。
4:由彼至此;由远到近。与“去”、“往”相对。
5:归,回来,返回。
6:归服;归顺。
7:招来;招致。后多作“徕”。
8:表示动作的趋向。
9:赐予。
10:赐予。
11:这。
12:无义,译作“了”,“吧”,或不译。
13:以来,表示时间从过去某时持续到现在。
14:用于句尾。
15:姓。
lài
1:慰劳。

北去南来,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běi qù nán lái)。abcd式组合,北去南来意思是:形容人来人往,交通繁忙或物资流通频繁的情况。 强调交通和物资流通的繁忙状态,体现生活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