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诸武力 sù zhū wǔ lì

abcd式
拼音sù zhū wǔ lì
注音ㄙㄨˋㄓㄨㄨˇㄌㄧˋ
繁体訴諸武力
感情贬义
近义词
反义词
诉诸武力的解释
指用武力来解决问题或争端,带有贬义,通常用来批评不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的行为。
出处
《论语·颜渊》:'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此为孔子提倡克己复礼,反对诉诸武力。
寓意
强调通过武力解决问题是不恰当的,倡导和平与理性解决争端。
列子

1.

小明因为和同学发生争执,诉诸武力,结果被老师批评。

2.

两个小朋友因为玩具起了争执,诉诸武力,结果都被家长批评。

3.

因为一点小误会,两个朋友诉诸武力,最后反目成仇。

4.

在游戏中输了之后,小刚诉诸武力,结果被取消了比赛资格。

5.

因为意见不合,两个同事诉诸武力,结果影响了整个团队的和谐。

6.

求统一之方法,固宜尊重和平,和平所不能达,则不得不~。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九十九回

诉诸武力的翻译
德语
auf Gewalt zurückgreifen
日语
武力に訴える
法语
recourir à la force
英语
resort to force
诉诸武力的字意分解
1:(形声。本义:告状;控告)。
2:同本义。
3:告诉,说给人听。
4:有事实根据地说人坏话。通“愬。
zhū
1:(形声。从言,者声。本义:辩,问辩) 同本义。
2:众;各。
3:又。
4: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之”。
5:作定语,相当于“其”。
6:表示语气,相当于“啊”。
7:干果。
8:古地名 。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省诸城县西南。
9:“之于”的合音。
10:又。
11:又。
12:又。
13:“之乎”的合音。
14:相当于“于”。
1:(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同本义。
2:指干戈军旅之事。
3:士,兵,卒。
4:古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
5:舞蹈
6:足迹。
7:古州名 。南朝梁置,治所在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
8:金属打击乐器。
9:继承。
10:半步。古代六尺为步,半步为武。
11:姓。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2:同本义。
3:力量。
4:能力。
5:威力;权势。
6:劳役;仆役。
7:本指制法成治之功,后泛指功劳。
8:兵士。
9:勤;致力,努力;从事于。
10:役使。
11:尽力,竭力。
12:姓。

诉诸武力,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sù zhū wǔ lì)。abcd式组合,诉诸武力意思是:指用武力来解决问题或争端,带有贬义,通常用来批评不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的行为。 强调通过武力解决问题是不恰当的,倡导和平与理性解决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