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有余的解释
形容事情办得恰到好处,没有多余或不足。
出处
1.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娘儿俩先哭了个事不有余,大家劝住,他便忙着到祠堂行礼。”2.
出自《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后人引申为做事恰到好处。寓意
强调做事要恰到好处,避免过犹不及,体现出对细节的把握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列子
1.
他做事总是事不有余,深受老板赏识。2.
这次聚会准备得事不有余,大家都非常满意。3.
她在设计上把握得事不有余,作品非常出色。4.
这次考试的难度设置得事不有余,学生们普遍反映良好。5.
他的演讲内容充实,时间控制得事不有余,赢得了满堂喝彩。6.
那婆子乐了个~,然后大家方才动身。 ★清·石昆玉《三侠五义》第五十三回事不有余的翻译
德语
genau richtig
日语
ちょうどいい
法语
parfaitement équilibré
英语
just right
事不有余的字意分解
shì
1:(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2:同本义。
3: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
4:职业。
5:事情。
6:事业。
7:事故,事件。
8:典故;故事。
9:情况,情形。
10:侍奉;供奉。
11:做,从事。
12:使用;役使。
13:奉行。
14:治理;办理。
15:任用。
16:件;副。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yǒu
1:(会意。金文字形,从又(手)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本义:具有,与“无”相对)。
2:同本义。
3:存在。
4:取得,获得,占有。
5:相当于“或”。或许。
6:附着在动词、名词、形容词前,相当于词缀,无实际意义。
yòu
1:
yú
1:(形声。从食,余声。本义:饱足)。
2:饱足。足食得饱。
3:剩下;剩余。
4:剩下的,多余的。
5:残留的;遗留的。
6:次要的。
7:不尽,无穷。
8:其余,其他,以外。
9:多,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
10:闲暇。
11:第一人称代词,我或我的。
12:又。
13:又。
14:农历四月的别称。
15:“余”的简化字 “余”。
16:姓。

事不有余,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shì bù yǒu yú)。abcd式组合,事不有余意思是:形容事情办得恰到好处,没有多余或不足。 强调做事要恰到好处,避免过犹不及,体现出对细节的把握和处理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