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不作的解释
指只记录或转述别人的言论,而不进行创作或发表自己的见解。
出处
1.
《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2.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寓意
强调尊重传统和前人智慧,但也提醒要避免缺乏创新和独立思考。
列子
1.
他在学术研究中总是述而不作,缺乏自己的创见。2.
他的演讲内容都是述而不作,全是引用别人的观点。3.
这位作家习惯于述而不作,作品中少有原创内容。4.
在讨论中,他总是述而不作,缺乏自己的见解。5.
老师批评他述而不作,希望他能多一些创新思维。6.
~,信而好古,夫岂以其圣而傲当世哉。 ★清·朱彝尊《刘永之传》述而不作的翻译
德语
weitergeben, aber nicht erschaffen
日语
述べるだけで創作しない
法语
transmettre sans créer
英语
to transmit but not create
述而不作的字意分解
shù
1:(形声。从辵(chuò),术声。本义:遵循)。
2:同本义。
3:陈述,记叙。
4:传述;传承;阐述前人成说。
5:泛指叙述的文字。
ér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7:表示假设关系。
8: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9:你;你的。
10:这样,此。
1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12: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13: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14: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15:如,好象。
néng
1:
2:才能。
3:能够。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zuō
1:作坊,手工业工场。
zuò
1:(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2:同本义。
3:起来;开始工作。
4:产生,兴起。
5:做;创制;制作;从事某种活动。
6:写作,创作。
7:《与元九书》。
8:振作。
9:充当。
10:当作。
11:建筑。
12:发出音响,演奏。
13:又如:作倡(演奏音乐或表演歌舞);作健(成为强者。谓奋发称雄)。
14:生出,长出来。
15:又如:作花(长出花蕾;开花);作谷(田里生长着的谷物);作肉(方言。长肉)。
16:培育,造就。
17:又如:作育(造就培养);作新(比喻教化百姓移风易俗);作养(培养,培育);作诲(教诲,训导)。
18:担任。
19:又如:作县(当县官);作吏(担任官职);作宾(担任太子宾客职务);作游(谓游幕。指到各地做幕僚);作邑(当县令)。
20:发生,发作。
21:发出,放射。
22:发动。
23:像;似(唐宋时期出现的)。
24:咒诅。
25:作品;文章。
26:事情,事业。
27:措施;办法。

述而不作,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shù ér bù zuò)。abac式组合,述而不作意思是:指只记录或转述别人的言论,而不进行创作或发表自己的见解。 强调尊重传统和前人智慧,但也提醒要避免缺乏创新和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