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词俚曲的解释
指语言粗俗、低俗的歌曲或诗词。
出处
1.
清·孔尚任《桃花扇·侦戏》:“芜词俚曲,见笑大方。”2.
出自《晋书·王敦传》,原意为鄙俗的言辞,后引申为低俗的歌曲或诗词。寓意
提醒人们要注意言辞的雅俗,追求高雅的文化品位。
列子
1.
他不喜欢听那些芜词俚曲,总觉得不够高雅。2.
聚会上有人唱起了芜词俚曲,大家都觉得有些不堪入耳。3.
虽然是芜词俚曲,但在大街小巷中却很受欢迎。4.
他写了一首芜词俚曲,没想到在民间流传甚广。5.
小孩子们常常哼唱着芜词俚曲,惹得大人哭笑不得。芜词俚曲的翻译
德语
vulgäre Texte und grobe Lieder
日语
俗語と下品な歌
法语
paroles vulgaires et chansons grossières
英语
vulgar lyrics and crude songs
芜词俚曲的字意分解
wú
1:(形声。从艸,无声。本义:土地不耕种而荒废)。
2:同本义。
3:杂乱。
4:丛生的杂草。
5:姓。
cí
1:(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同本义。
3:诗文中的词语。
4:状纸;诉讼。
5: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6:说,告诉。
lǐ
1:(形声。从人,里声。本义:聊赖)。
2:同本义,赖以生活或依靠的事物。
3: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 。东汉至隋唐屡见于史籍,常与僚并称,主要分布在今广东西南沿海及广西东南等地。少数移入桂西。
4:粗俗。
qū
1:弯曲,不直。
2:假借为“局”。狭隘,拘泥。
3:理屈;理亏。
4:弯曲的地方,亦指幽深之处。
5:蚕箔,用苇或竹编制的养蚕的器具。
6:使弯曲。
qǔ
1:乐曲,歌曲。
2: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

芜词俚曲,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wú cí lí qǔ)。abcd式组合,芜词俚曲意思是:指语言粗俗、低俗的歌曲或诗词。 提醒人们要注意言辞的雅俗,追求高雅的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