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让土石的解释
比喻山不会因为土石的多少而改变其高度和形态,象征一种坚定的、不妥协的精神。
出处
1.
《淮南子·泰族训》:“海不让水潦,以成其大;山不让土石,以成其高。”2.
出自《庄子·逍遥游》,原文为'山不让土石',用来比喻一种坚定的、不妥协的精神。寓意
强调坚定不移、坚持原则的精神品质,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的信念。
列子
1.
面对困难,他始终山不让土石,坚持自己的信念。2.
在学习上,他山不让土石,努力不懈,最终考上了理想的大学。3.
她在工作中山不让土石,面对挑战从不退缩。4.
即使遇到挫折,他也山不让土石,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5.
在生活中,他山不让土石,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山不让土石的翻译
德语
Der Berg gibt nicht nach gegenüber Erde und Stein
日语
山は土石に譲らない
法语
La montagne ne cède pas au sol et à la pierre
英语
The mountain does not yield to soil and stone
山不让土石的字意分解
shān
1:(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2:同本义。
3:形状像山的东西。
4:特指“五岳”。
5:指酒肆的楼上。
6:粗俗。
7:姓。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ràng
1:(形声。从言,襄(xiāng)声。本义:责备)。
2:同本义。
3:退让;谦让。
4:推举。
5:以一定代价将东西的所有权转给他人。
6:推辞;推让;拒绝。
7:
8:窃夺。
9:骚扰。
10:古代的一种礼节仪式。举手平衡状。
tǔ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2: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3:土地。
4:领土,国土。
5:田。
6:中医学上指脾。
7:土地神
8: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分布在青海省及甘肃天祝等地。
9:测量土地。
10:吐。
11:姓。

山不让土石,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shān bù ràng tǔ shí)。abac式组合,山不让土石意思是:比喻山不会因为土石的多少而改变其高度和形态,象征一种坚定的、不妥协的精神。 强调坚定不移、坚持原则的精神品质,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