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不识的解释
形容一个人完全不认识字,文化水平非常低。
出处
1.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2回:“原来那字迹与他来书无异,一字不识,传与众官看了,无不骇然。”2.
出自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第四回:'他一字不识,只会做生意。'寓意
提醒人们重视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强调知识的价值。
列子
1.
老王虽然一字不识,但他在生意场上却很有一套。2.
村里的老人一字不识,但对各种农事了如指掌。3.
尽管他一字不识,却能凭借记忆讲述许多古老的故事。4.
她一字不识,但手工艺品做得非常精美。5.
尽管爷爷一字不识,他却能用智慧解决许多实际问题。6.
后来看看那书,装潢得极为盛丽,翻出来却~。 ★曾朴《孽海花》第14回一字不识的翻译
德语
analphabetisch
日语
文盲
法语
illettré
英语
illiterate
一字不识的字意分解
yī
1:(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2:同本义。
3:序数的第一位。
4:若干份中的一份或整数以外的零头。
5: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
6:全;满。
7:统一。
8:专一。
9:都,一概。
10:一经。
zì
1:(会意兼形声。从宀(mián)从子,子亦声。在屋内生孩子。本义:生孩子)。
2:同本义。
3:怀孕,体内怀着胎儿。
4:抚养;养育;教养。
5:爱。
6:教育;教课;传授知识。
7:治理。
8:取名;取表字。
9:女子许嫁。
10:文字(古时单体叫文,合体叫字,后人逐渐不再严格区别)。
11:表字,人的别名(字和名常有意义上的联系。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
12:名号。
13:用文字写成的凭据、字条或短柬。
14:书法 。文字的书写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
15:书法作品。
16:书信。
17:姓。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shí
1:(形声。从言。戠(zhí)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
2:同本义。
3:认识。
4:赏识。
5:感觉;识别;辨别。
6:见识;知识。
7:相知的朋友。
8:思想或意识。
9:刚才。
10:姓。
zhì
1:旗帜
2: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3:标记。
4:加上标记
5:记住。

一字不识,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yī zì bù shí)。abcd式组合,一字不识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完全不认识字,文化水平非常低。 提醒人们重视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强调知识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