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戎言 chǔ rén róng yán

abac式
拼音chǔ rén róng yán
注音ㄔㄨˇㄖㄣˊㄖㄨㄥˊㄧㄢˊ
繁体楚人戎言
感情中性
近义词
  • 土话连篇
  • 乡音浓重
  • 方言俚语
反义词
  • 官话正音
  • 标准口音
  • 普通话
楚人戎言的解释
指楚国人说的话,常用来形容方言或地方语言的特色。
出处

1.

《吕氏春秋·用众》:“戎人生乎戎,长乎戎,而戎言,不知其所受之,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今使楚人长乎戎,戎人长乎楚,则楚人戎言,戎人楚言矣。”

2.

出自《左传·昭公十二年》:'楚人谓言为戎,谓戎为言。'
寓意
强调地方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特色,体现地域文化的丰富性。
列子

1.

外地游客来到楚地,听到楚人戎言,感到十分新奇。

2.

在楚地的集市上,听到楚人戎言,感觉像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3.

楚人戎言让远道而来的朋友们对当地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4.

楚人戎言在戏剧表演中被巧妙运用,增添了不少地方特色。

5.

楚人戎言虽难懂,但透露出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

楚人戎言的翻译
德语
Chu-Dialekt
日语
楚の方言
法语
dialecte de Chu
英语
Chu dialect
楚人戎言的字意分解
chǔ
1:(形声。从林,疋(shū)声。本义:灌木名。又名荆,牡荆)。
2:同本义 。落叶灌木,开青色或紫色的穗状小花,鲜叶可入药,或小乔木,枝干坚韧,可做杖。
3:周朝时国名。
4:周代诸侯国,战国时七雄之一。熊绎受封于周成王,立国于荆山一带,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周人称为荆蛮。后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王城)。春秋战国时国势强盛,疆域由湖北、湖南扩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战国末,屡败于秦,公元前223年为秦所灭。
5:秦楚之际,陈胜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自号楚王;汉元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汉六年,国除。
6:五代十国之一。马殷据今湖南,都长沙,称楚王。后为南唐所灭。
7:酸辛痛苦。
8:齐整;清晰。
9:鲜艳,华丽。
10:拷打。
11:姓。
rén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2:同本义。
3:某人;某种人;某些人。
4:别人,他人。
5:民,百姓。
6:指成年人。
7:伴侣。
8:果仁
9:仁爱。
10:每人 一定人群中的每一个。
róng
1:(会意。从戈,从十。“戈”是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本义:古代兵器的总称。弓、殳、矛、戈、戟为古代五戎)。
2:同本义。
3:兵车。
4:军队。
5:战争。敌对双方的军事行动。
6:戎羌,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
7:兵士。
8:敌寇。
9:古国名 。故地在今山东省曹县东南。
10:征伐;进行武装的敌对行动。
11:拔除。
12:假借为“从”。相助。
13:假借为“崇”。大。
14:表示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
15:姓。
yán
1:(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同本义。
3:议论,谈论。
4:记载。
5:问。
6:告知;告诉。
7:陈述;叙述。
8: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9:说明。
10: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11:言论;见解;意见。
12:言辞;辞令;辞章。
13:政令;号令。
14:誓言;盟辞;约言。
15:建议;主意;计策。
16:学说;主张。
17: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18: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19:著作。
20: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21:姓。

楚人戎言,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chǔ rén róng yán)。abac式组合,楚人戎言意思是:指楚国人说的话,常用来形容方言或地方语言的特色。 强调地方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特色,体现地域文化的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