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不及嗣的解释
指惩罚不连及子孙后代,强调罪不及无辜,体现了宽容和仁慈的道德准则。
出处
1.
《尚书·大禹漠》:“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廷于世。”2.
出自《孟子·万章下》,原文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主张的仁政思想中包含了此观念。寓意
倡导公正和仁慈的处世原则,强调不应株连无辜,体现了宽容的道德观。
列子
1.
老李犯了错,但他的儿子依然被大家接纳,这真是罚不及嗣的体现。2.
公司虽然惩罚了违规的员工,但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家庭生活,体现了罚不及嗣的原则。3.
学校处理学生违纪事件时,坚持罚不及嗣的原则,不让家长为学生的行为负责。4.
虽然小张犯了错,但他的朋友们依然信任他,这正是罚不及嗣的表现。5.
在处理社区纠纷时,管理者坚持罚不及嗣的原则,不让无辜者受到连累。罚不及嗣的翻译
德语
Strafe erstreckt sich nicht auf Nachkommen
日语
罰は子孫に及ばず
法语
la punition n'atteint pas les descendants
英语
punishment does not extend to descendants
罚不及嗣的字意分解
fá
1:(会意。小篆字,从刀,从詈(lì,骂人)。“刀”指刑法。本义:处罚,惩办)。
2:同本义。
3:对有过失、错误的处分。
4:讨伐;杀。
5:出钱赎罪。
6:发誓。
7:刑罚。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jí
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
2:同本义。
3:至,达到。
4:待,等到。
5:遭受。
6:比得上,能与…相比。
7:连累;关联。
8:供应。
9:趁。
10:和,与。
11:——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12:——表示頻率,相当于“又”。
13:——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14:姓。
sì
1:(形声。从册,从口,司声。册,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的文书。口,下令。甲骨文从大,从子,从册,会意。大子,即嫡长子。本义:诸侯传位给嫡长子)。
2:同本义。
3:继承;接续。
4:主持,掌管。
5:君位或职位的继承人。
6:后代。
7:次,第二的。
8:姓。

罚不及嗣,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fá bù jí sì)。abcd式组合,罚不及嗣意思是:指惩罚不连及子孙后代,强调罪不及无辜,体现了宽容和仁慈的道德准则。 倡导公正和仁慈的处世原则,强调不应株连无辜,体现了宽容的道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