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目不疏 gāng mù bù shū

abcd式
拼音gāng mù bù shū
注音ㄍㄤㄇㄨˋㄅㄨˋㄕㄨ
繁体綱目不痚
感情褒义
近义词
反义词
纲目不疏的解释
形容文章或言辞条理分明,结构严谨,没有疏漏。
出处

1.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刘公幹以失敬罹罪,文帝问曰:‘卿何以不谨于文宪?’桢答曰:‘臣诚庸短,亦由阶下纲目不疏。’”

2.

《庄子·天运》:'其作也,倚诸有,其归也,倚诸无。'后人用'纲目不疏'形容文章的条理清晰。
寓意
强调做事要有条理和计划性,注重细节和整体结构。
列子

1.

他的报告纲目不疏,逻辑清晰,大家都听得非常明白。

2.

这篇论文的结构非常好,纲目不疏,值得学习。

3.

老师对我的作文评价很高,说我的思路纲目不疏。

4.

这次会议的议程安排得纲目不疏,效率很高。

5.

她的演讲内容丰富,纲目不疏,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纲目不疏的翻译
德语
gut organisiert und vollständig
日语
整理が行き届いている
法语
bien organisé et complet
英语
well-organized and thorough
纲目不疏的字意分解
gāng
1:(形声。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冈声。本义:提网的总绳)。
2:同本义。
3:事物的关键部分,事理的要领。
4:系束。
1:(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2:同本义。
3:目光;眼力。
4:孔眼。
5:首领;头目。
6:名目,数目;行列。
7:观看,注视。
8:递眼色,使眼。
9:看待。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shū
1:(会意。“疋”有通的意思。本义:疏导,开通)。
2:同本义。
3:分开; 分散。
4:分赐,分给。
5:清除;排除。
6:雕刻,画饰。
7: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
8:疏忽;粗疏。
9:注释,解释。
10:疏远,不亲近 。亦指离间,使疏远。
11:稀疏;稀少。
12:粗略;不周密。
13:粗糙。亦指糙米。
14:久;长远。
15:迂阔;不切实际。
16:远亲。泛指关系疏远的人。
17:奏章。亦指上奏章。
18:书信。
19: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祈祷文。

纲目不疏,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gāng mù bù shū)。abcd式组合,纲目不疏意思是:形容文章或言辞条理分明,结构严谨,没有疏漏。 强调做事要有条理和计划性,注重细节和整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