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鞭之政 pú biān zhī zhèng

abcd式
拼音pú biān zhī zhèng
注音ㄆㄨˊㄅㄧㄢㄓㄓㄥˋ
繁体蒲鞭之政
感情贬义
近义词
反义词
  • 宽仁治国
  • 仁政
  • 德治
蒲鞭之政的解释
蒲鞭之政比喻严厉的统治或严酷的刑罚。蒲鞭是一种用蒲草制成的鞭子,古代常用来象征严厉的管教。
出处

1.

南朝·梁·江淹《为始安王拜南兗州刺史章》:“臣职右南阳,谢蒲鞭之政。”

2.

出自《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原文为'子产以蒲鞭而政',意为子产用蒲鞭来治理国家。
寓意
提醒人们严厉的统治手段可能带来负面效果,强调治理应以德服人。
列子

1.

历史课上,老师讲到古代某位君王实行蒲鞭之政,导致民不聊生。

2.

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蒲鞭之政的严酷统治,最终选择反抗。

3.

影视剧里,蒲鞭之政被描绘成一种让百姓恐惧的统治方式。

4.

在讨论古代治国方略时,有人提到了蒲鞭之政的弊端。

5.

研究古代法律制度时,学者们常常会提到蒲鞭之政的例子。

蒲鞭之政的翻译
德语
Regierung durch die Peitsche
日语
鞭の政治
法语
gouvernement par le fouet
英语
rule by the whip
蒲鞭之政的字意分解
1:(形声。从水丱,浦声。本义:植物名。香蒲)。
2:同本义。
3:即今人所称“水杨”。也称“蒲杨”、“蒲柳”。
4:古邑名。
5:春秋卫地,战国属魏。在今河南省长垣县。
6:春秋晋地,在今山西省隰县西北。
7:伏地而行。
biān
1:(形声。从革,便声。本义:皮制的马鞭)。
2:同本义 泛指鞭子。
3:竹根。
4:打马。泛指鞭打。
5:古刑名。鞭笞罪人的刑罚。
zhī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7: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8:的。
9: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10: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zhēng
1:(zhēng)。
2:征伐。
3:征税。
zhèng
1:(会意兼形声。从攴从正,正亦声。攴(pū)敲击。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正”是光明正大。本义:匡正)。
2:同本义。
3:主持政事。
4:政治;政事。
5:政策;法令。
6:官长;主事者。
7:政权。
8:策略 其次伐兵,下政攻城。——《孙子》。
9:朝廷;政府机关。
10:姓。

蒲鞭之政,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pú biān zhī zhèng)。abcd式组合,蒲鞭之政意思是:蒲鞭之政比喻严厉的统治或严酷的刑罚。蒲鞭是一种用蒲草制成的鞭子,古代常用来象征严厉的管教。 提醒人们严厉的统治手段可能带来负面效果,强调治理应以德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