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不辞声的解释
形容声音响亮而持续不断,强调声音的持久性和强度。
出处
1.
汉·刘向《说苑·杂言》:“曾子曰:‘响不辞声,鉴不辞形,君子正一,而万物皆成。’”2.
出自《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曰风。是始无有,彼始有无,有无相生也。'响不辞声是对风声的描述,意指风声不间断地响着。寓意
强调声音的持久性和强度,常用于描述自然现象或热闹的场面。
列子
1.
夏夜的雷声响不辞声,让人难以入睡。2.
比赛现场的欢呼声响不辞声,气氛非常热烈。3.
山谷中的回声响不辞声,久久不散。4.
庆典上的鞭炮声响不辞声,持续了好几个小时。5.
音乐会上的鼓声响不辞声,震撼人心。响不辞声的翻译
德语
ohne Unterlass hallend
日语
絶え間なく響く
法语
résonnant sans interruption
英语
resounding without pause
响不辞声的字意分解
xiǎng
1:(形声。从口,鄉声。本义:回声)。
2:同本义。
3:声音。
4:音讯。
5:清晰地发出声音。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cí
1:(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同本义。
3:口供。
4:言辞;文辞。
5:又。
6:特指政令之词。
7:借口,口实。
8: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9:说讲。
10:辞别;告别。
11:推却不受。
12:审讯。
13:遣去。
shēng
1:(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2:同本义。
3:音乐;诗歌。
4:声望,声名(名声)。
5:口信;消息;传说。
6:声威;声势。
7:言语,口音。
8:声称,宣扬。
9:听。
10: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

响不辞声,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xiǎng bù cí shēng)。abac式组合,响不辞声意思是:形容声音响亮而持续不断,强调声音的持久性和强度。 强调声音的持久性和强度,常用于描述自然现象或热闹的场面。